中华茶产业信息网8月24日 据贵州日报报道,世界之茶,源于中国;中国之茶,源于云贵。中国是茶的故乡,贵州地处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地带。1980年在贵州晴隆县发现的茶籽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唯一、具有100万年历史的茶籽化石。这一发现将中国茶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彻底推翻了英国学者“世界茶叶的原生地在印度阿萨姆”的论证,也印证了贵州是茶树的发源地。
贵州茶园面积目前已达611万亩,排名中国第一,产业的兴衰不仅关乎经济民生,更关乎着400百万茶农和茶商的生计,也是文化民生,影响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如今,贵州茶产业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正行进在茶产业大省向茶产业强省转变的征途上。贵州茶产业的总体目标是,大力打造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成为在规模、品质和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产业强省。
凝心聚力促进规模化发展
现代农业,规模是个坎。然而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却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的简单叠加,产业发展背后凝聚着一个庞大的茶叶企业集群的心血,更凝聚了党委、政府和茶农的坚守。
2007年,贵州省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将茶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作为落实生态立省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重大举措来抓。
意见提出,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茶园面积达到500万亩,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力争使贵州成为在规模、品质和品牌上走在全国前列的产业大省。
意见的出台,激发了全省农村种茶的积极性,激发了贵州数十万茶业工作者改变茶叶现状的决心和信心。
2007年,贵州从100万亩茶园起步,8年里,以年均新建茶园70万亩、占全国新增面积半数的速度继续往前奔跑。8年的努力、坚持、拼搏,成就了今日满山苍翠的611万亩茶园。茶园种植面积连续两年稳坐全国茶园面积第一位,全年茶叶产量13.6万吨,总产值105亿元,综合产值152亿元,产量、产值分别居全国第六位和第四位;有机茶园16.35万亩,居全国第二位。
相关调查显示:2006年贵州省内还没有1个乡镇有上万亩茶园,但随着近两年集中投入发展,目前全省茶园面积超1万亩的乡镇已达185个。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是全省茶园基地建设的发展方向。“各类支农资金集中投入,配套建设水利、机耕道、电力等设施,打破点多、面小的茶园零星分散格局。建成一片,发展一片,带动一片。”采访中,一些茶叶主产县的决策者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必须聚指成拳、合力发展茶产业的思路。
一片片万亩茶海间,凭借着丰厚的技术、资金、市场经验以及沉郁的茶文化,贵州铆足了干劲往前冲,茶产业的实力和活力激情迸发,创造了全国茶产业发展的“贵州速度”。
科技支撑 绿色防控
贵州省茶叶所研制的茶树氨基酸有机、无机专用复混肥,改一年多频次施肥为一次性秋冬季施肥,节省劳力投入,去年推广1万亩,今年迅速增至20万亩,明年将达100万亩。这只是贵州组织实施茶产业重大科技专项产生的众多成果之一。
在茶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贵州省科技厅根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需求,从2008年起组织实施了“贵州茶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重大专项。茶叶所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企业在5年间开展了5个子项,22个课题的研究,内容涉及贵州茶产业全产业链。通过研究,收集了112份茶树种质资源,鉴选出高氨基酸株系6个,高茶多酚株系1个,优选出有推广价值的新品系10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7个,育成的新品种“黔茶8号”通过国家级鉴定。
据了解,项目研发的茶树快繁育苗技术比国内现行育苗周期缩短50%时间;研制的茶树氨基酸有机、无机专用复混肥,比现有技术沟施增产8.6%—16.5%,每亩节约开沟成本180—240元,已推广22万亩;突破了茶叶机械化采摘的技术瓶颈问题;利用基因技术改造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克隆和利用茶尺蠖几丁质合成酶双链干涉基因进行高毒力核型多角体病毒改造,研发出高效生物杀虫剂,防效提高50%。项目示范面积1.86万亩,直接推广43万亩,数以万计茶农受益,增加茶叶产量1741.04吨,实现经济效益2.98亿元,新增经济效益1.63亿元。
此外,贵州近年来深入学习借鉴斯里兰卡、四川、福建等地的茶业发展经验,依托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大力开展联防联治、群防群治,从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入手,大力推广生态、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全面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优先选择生物源、矿物源农药,全面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水溶性农药,严格农药施用备案制度,大力推广使用静电喷雾器等高功效施药器械,不断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在今年茶产业省财政拿出的1.8个亿中,就有1600万投入到以农残为核心的质量安全控制,仅是绿色防控直接补助就高达600万元。
创品牌 “三绿一红”
成为黔茶“标杆”
贵州出好茶,然而为什么卖不出好价钱?在贵州茶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让我们不得不相信“酒香也怕巷子深”。2008年前后,一位贵州茶企老板在参加茶博会时,拿出他的“湄潭翠芽”让人品尝,一些客商非常吃惊地问道:“这是贵州生产的茶叶吗?”该老板哭笑不得。无独有偶。2010年,在贵州举办的中国贵州茶博会上,《农民日报》一篇《贵州高品质绿茶面积全国第一》的报道引来产茶大省和业界的一片质疑。
为什么会引起热议?究其原因,贵州茶有规模、有产量、有品质,却缺乏在全国叫得起、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品牌。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贵州茶一直扮演着卖原料的角色,即使是明前茶,也有一大部分是论斤称两出售出去的。贵州茶沦为外地著名品牌的殖民地。2008年的数据显示,当年贵州至少有60%茶叶是按原料卖出去的。
“没有品牌就没有效益,现在的竞争就是品牌竞争。”多次考察贵州茶业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如是分析。
摆脱卖原料的窘境,整合培育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成为贵州党委政府和茶企的共识。为了整合资源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从上世纪末开始,我省的茶企业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组织下,不停地抱团参加各种茶叶展览会和博览会,或是在北京、上海等地开黔茶庄。自2005年以来,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为主题,连续组织本地企业到北京、广州、上海等省外茶叶重点消费区域参加专业博览会,或巡回开展万人品茗活动,整合展示黔茶的优质、安全、绿色和生态优势。
从2009年开始,我省着手举办茶叶博览会,邀请全国茶叶专家、茶商共同关注贵州茶叶。通过多年的打造和培育,如今,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等“三绿一红”重点品牌,已经成为贵州茶叶的“标杆”。而来自凤冈的“绿宝石”茶, 2012年通过了欧盟400多项检测,成功进入欧洲市场,这是贵州省茶企第一次以自己的品牌登陆欧盟超市站上世界的舞台,也打破了贵州没有高端茶叶出口的空白。2013年“绿宝石”茶又成功进入德国汉堡当地最有名的连锁百货商场。品质优良的“绿宝石”底气十足地标价每30克5.99欧元,而来自其他国家同类产品标价只有1至2欧元。“绿宝石”茶的生产厂家—贵茶有限公司,成为了目前全国唯一一家做到国内外统一标准的茶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