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产业信息网9月22日讯 据中国食品报报道,9月16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在北京开幕。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室主任刘年艳在加快推动传统茶业转型升级,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茶产业的主题演讲中提出,抓住全球茶业中心向原产地转移的大好时机,加快传统茶业转型升级,创建全球性市场与现代茶业。
国内外市场倒逼传统茶业转型升级
刘年艳指出,加快传统茶业转型升级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首先,供给市场加快变化。国内市场茶叶总体供大于求,传统产品积压日益严重。零售与批发市场全面萎缩。由于“散、乱、小、低”的发展态势没有根本改变,产品类同,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茶业发展呈现区域与区域、企业与企业、产品与产品多层级低层次的竞争态势,茶业整体效益不断下降。
同时,全球传统产茶区生产结构性调整加快,特别是印度、斯里兰卡等传统红茶产区,也在加快对传统红茶的功能性创新,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中低档绿茶。由于其传统茶产区以中低档茶为主,机械化作业成本低,由此对我国茶叶全球化市场的巩固与发展造成巨大竞争压力。
其次,需求市场变化加速。从消费结构来看,国内传统的茉莉花茶继续减少,红茶稳定,花草茶高速发展,乌龙茶、黑茶少有增长。网络消费的发展正在颠覆传统的销售方式,功能性消费、个性化消费、时尚化消费加快发展,呈现消费区域特色化、特定人群化发展态势。供给与需求结构性矛盾继续加大,产业整体效益整体下降。世界茶叶市场总量增长、结构加快变化,绿茶需求增长较快,红茶消费减少,花草茶及复合性功能茶在加快增长,特种茶如铁观音、黑茶等稳中有增。由于全球市场终端消费的变化及网络化的发展,茶叶经营呈现少量、多品种、零售化及时尚化发展趋势。
刘年艳介绍,近年来,茶业经营政策及外部环境发生了整体变化,出口资质要求越来越多。目前,我国茶叶出口需要出口基地认证、出口企业认证、经营出口经营许可认证等多种认证。要求所有出口产品都必须是出口基地的产品,各种检测需要在原产地。我国各地的情况不一,受技术、行政管理的约束,大部分新型茶产区并不具备建立出口检测中心的条件,所以,往往是有资质的企业没有市场,有市场的企业没有资质。出口时间长,跨度大。这种管理体制,不适应全球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茶叶企业国际市场的开拓。而国际壁垒多、检测严格、变化快、进口国的针对性强等特点给我国茶叶出口带来巨大风险。
寻找新路径 加快现代茶产业发展
刘年艳表示,转型升级是全球茶业面临的战略选择,全球茶业新型资源的发掘与产品化,现有产品多元化以及新型茶产业形态的创制,正在创造巨大的科技与技术创新需求。转型升级就是要创建现代茶产业。现代茶业是大茶业、市场导向性茶业、差异性茶业、可持续关联增长性产业、全球性茶业、大流通茶业、多元化茶业。要推动资源创新,建立多元性茶业;推动产品创新,建立现代市场性茶业;推动营销创新,建立现代流通性茶业;推动市场创新,建立全球性茶业;推动消费创新,建立现代生活性茶业;推动机制创新,创建可持续性茶业;推动公共服务创新,创建服务产业化茶业。
刘年艳建议我国茶业跳出单一传统的茶资源形态,拓展非茶之茶新资源,促进茶产业的多元化延展。充分发挥茶业的产品功能、原料功能、休闲功能、生态功能及文化传播功能,以茶产业功能的多元化推动产业形态多元化。大力拓展其文化性、旅游资源性,创制新型茶产业。跳出传统茶叶分类,推动产品向新资源产品延展。如花草茶、养生茶、果味花果茶、水果茶等,加快丰富传统茶的分类。跳出传统单一茶叶功能,按喝、吃、用、玩的功能化的需求,创制新产业,开发新产品,向综合方向发展。色、香、味、形相统一,根、茎、叶、花、果相结合。
刘年艳提出建立全球性茶业。变区域定位为对象需求的市场定位,打破国际国内、省际省内的区域界线,实现全球市场一体化。加快构建全球性的龙头市场,以龙头市场为中心,推动全国一体化、统一的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抢占全球茶业制高点,构建全球茶业服务市场。创新以生产为主体的生产性市场的经营,加快高效组织技术产品与设备的全球供给;创新以消费为主体的消费性市场的经营,加快组织新茶产品、配套产品与相关设施的全球供给;构建推动全球茶业转型升级的茶产业服务体系,组织信息及咨询服务的全球供给。
刘年艳强调要以网络化推动传统茶业企业的再造。围绕茶业不同主体的实际需要,推进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创制信息服务产业,迎接服务高端化来临。(责任编辑:Ko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