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朱海燕的《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出版后,因开辟了茶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引起业界巨大反响。之后朱海燕将主要研究精力放在研究整理茶文化史,尤其是其中的审美元素和美学思想上,进入大益集团博士后工作站,便着手开展《明清茶美学研究》,其目的是为构造中国茶美学夯实理论基础。
朱海燕认为,中国茶美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为基础,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理念与趣味,茶美学奠基于唐,广博于宋明。明清时期,茶的饮用方式简化,使得茶叶加工工艺迅速发展,茶类丰富,茶具繁荣,茶饮普及,是遍及各地的茶馆、茶亭涌现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茶走向世界的关键因素。
《明清茶美学研究》一书中,厘清了中国茶美学起源与发展的脉络,探讨了明清茶美学在茶美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品读朱权、唐寅、李渔、陈鸿寿、妙玉、乾隆“和而不同”的茶审美趣味,使“茶之美”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逐步清晰明了。此外,还通过调查研究法,剖析当代消费者茶审美心理,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茶文化交流与融合对当代茶美学建设的推动与启示,为中国茶产业走向世界注入生机与活力。
该书可以说是对《唐宋茶美学研究》的进一步延伸,也是茶美学研究领域重要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价值和研究意义。
“我首先是一个教授茶文化的老师,然后才是茶文化研究者。”
朱海燕给自己这样定位。
除了出版专著以外,朱海燕还在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任副教授,主讲国家级精品公开视频课程《中国茶道》,副主编国家级教材《中国茶艺学》、《茶馆设计与经营》等。
朱海燕认为,茶文化研究和平时的教学工作并不冲突,相反是一种互补关系,一些最新想法可能拿到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可以得到检验,另外上课也能促进这种研究的深入。湖南农业大学开设了《中国茶艺》、《茶文化》、《中国茶道》等公选课,每年选修学生近1000名,学生们对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很有兴趣,这也让朱海燕觉得应该承担起传播中国茶文化的重任,研究茶文化的目的就是要传播茶文化,而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茶文化传播途径。
那么,茶文化教育究竟对我们的素质教育有多大作用呢?
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的总结,朱海燕认为,茶文化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完备,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从物态到精神的综合体系。通过茶文化教学不但可以传播茶文化知汉,还可以修身怡情,陶冶情操,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可增长知识,提高审美情趣,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推进。
另外,这些年,国家在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朱海燕也在充分挖掘茶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并努力创新茶文化教学的方式,如借取网络平台开展网络课程,并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最让人欣喜的是,通过这种创新与改革,朱海燕教授已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懂专业知识,且具有较高的情商,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凭借着深厚的专业背景,朱海燕被选派为湖南省科技特派员,深入各个茶产区,运用专业知识为茶农、茶企业服务。
“茶与生活息息相关,茶产业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特色产业,在当前茶产业蓬勃、茶文化繁荣时期,社会对茶学知识有着旺盛的需求,服务社会,服务三农,也是学者对社会应有的一种责任。”
学者、教师、科技特派员,这些听起来毫不相关的词,在朱海燕身上浑然天成,作为如此年轻的博士、有着如此丰厚的著作、怀着如此专注的精神,我们在她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茶文化的魅力,还有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传承之美。(责任编辑: Ko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