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中国11月7日讯 11月2日中午时分,刘俊踩着泥土,来到茶叶基地,拿出剪刀开始修剪茶树。
刘俊是巴东县沿渡河镇泉口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先后与茶叶为伴35年,现任“泉口茶”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业科技示范户。1981年,他作为第一批申请领取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的经商者之一,白手起家开始创业。
一开始经营烟、酒、副食,刘俊尝到了当小老板的甜头,便又打起了茶叶的主意。1985年,刘俊自筹资金开办了一个粗制茶叶加工厂,那时复干机不好购买,他就跑到平阳坝机械厂仿造一个复干机,买了一台旧的揉捻机,租下泉口招待所,对茶叶进行粗加工。
有了自己的加工厂,每年茶叶一出来,他就收购鲜叶进行加工,再去外地销售成品茶。连续五年,他经营的茶叶,代扣税就达8万多元。
生意场上,不免磕磕碰碰。心越来越大的刘俊决定开拓创业的新路子,在两河口到泉口的岔路口建房,添置了十张床位,办起了饮食住宿店,过路行人吃饭住宿,喝茶歇脚,生意很是兴隆。正当生意做得顺利的时候,山顶岩石崩塌,滚下巨石把他的店铺砸个粉碎。
他没有被眼前困难吓倒,决定搬回泉口。回到泉口后,在原有茶厂的基础上又开办粮食加工厂,由父亲经营,他和妻子负责经营茶厂,附带进行豆腐加工,为了扩大规模,他花4万多元添置榨油加工设备及过滤器等设备,办起了榨油厂。
1988年至1993年,刘俊承包了堆子场乡泉口茶厂、泉口综合经营门市部。有了设备先进的加工厂,生产出的茶叶品质好了,产量大了,茶叶的销路就成了当时的一大难题。
“那个时候,我带上加工好的几十斤茶叶,运往巴东土产公司,第一次外销茶叶就挣了180元的利润。”刘俊高兴地说。
备感顺利的刘俊回来后就组织大量资金进行收购,可是,由于商场经验不足,刘俊吃了“哑巴亏”。
当时,当他把茶叶运到巴东土产公司时,遇到襄阳市保康一个做生意的老板,他们达成口头协议,老板付了两千元定金,由他把茶叶送到保康的歇马镇。一路辗转把茶叶送到保康之后,他在保康等了两个多月,一分钱没弄到手。一打听,原来那些茶叶都被老板抵了欠帐,他报警,告那老板诈骗,但因为没有签订合同,谁也说不清。
“哎,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白花花的钱打了水漂,只能是吃一堑长一智了。”刘俊没有松懈,经过努力,他在房县、十堰、襄樊等地打开了销路,迎来了很多的客商,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茶贩子,让大家都赚了一点钱,这样逐渐扩展了销售渠道。
销路打开了,茶叶供不应求,他又到浙江的新昌、义乌、杭州的富阳机械厂、杭州西湖茶厂、钱塘江、龙门坎茶叶之乡的销售市场参观学习,然后从福建引进先进的制茶设备和技术。
刘俊说,要想发家致富,必须走出山外,把土特产品营销出去。1994年,他申请注册“泉口杯”注册商标,并形成了以茶叶加工为主,油料、桐木、粮食、木姜子加工为辅的产业。如今,刘俊的泉口茶叶远销武汉、广州、深圳等地,年产值达100多万元。
“我相信,只要能够坚持,我一定会带领家乡人走上致富道路。”刘俊对未来之路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