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最初并不是存在于经过装饰的罐子或整洁的茶叶袋中。它来自于山茶树的叶子,目前有超过50个国家种植茶树,但主要有四个种植区域——中国、印度、肯尼亚和斯里兰卡。在这些地区,茶树必须抵御众多天敌——真菌、细菌和昆虫,如蝴蝶、蛾、蚧壳虫和线虫。为实现产出最大化,茶叶种植者通过使用一些化学品和农药来防治害虫,但如果在茶叶后期加工过程中仍有大量残留,则会对消费者造成潜在的危害。
历史上,茶叶价值链由政府支持的大型茶叶种植园主导,但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因为小农已成为当今日益全球化的茶叶贸易中的主要生产者。目前,在斯里兰卡和肯尼亚,全国茶叶产量的70%以上都来自于小农,有意思的是,他们拥有的茶园面积不足3公顷。
这种趋势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茶叶生产对于小农来说很有吸引力。尽管茶树需要2~3年才能成熟,但是,在以后能不断生产茶叶30年甚至更长。而且,茶叶生产能带来全年的工作和收入,需要的投资也相对较少。
严格的法规给小农带来压力。全球的茶叶消费需求迅速增长,年增长率高达5%,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印度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人均收入的增长。这使得茶叶产量、出口和消费都有较大的增长,并且推动市场价格达到历史最高。然而,许多问题也随之出现。
收获后茶叶中化学品残留量有严格的限制,一些茶叶生产国认为遵守这些相关规定具有一定挑战性。虽然进口国将“最高残留限量”定为食品安全标准,但他们经常在制定这些标准时也并不完全了解他们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实际危险,而遵守这些标准对小规模茶农而言也特别困难。
小农倾向于使用较为便宜的化学品,这通常意味着较老的品牌,同时在很多情况下,生产者没有更新他们的产品指南,说明如何满足最新的安全标准。因此,进口国独自估算残留限量,结果往往远远低于实际需要的安全限量标准,而这样的标准往往使得小规模茶农很难达到。而且,由于进口国制定了自己的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出口生产者必须提供书面材料,证明其茶叶达到了每一个出口目的国的要求。甚至没有有害生物问题,因而没有使用化学品的种植者仍然需要花费时间和成本提供书面材料证明其符合相关规定。
统一标准支持小农。由于引入安全标准的同时小规模茶叶生产者的数量不断增长,这些问题对茶产业而言更加难以解决。2001年,作为商品问题委员会的附属机构,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决定寻求解决方案,提出一项倡议,优先考虑茶叶生产国、进口国、交易商、委员会、协会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通过最高残留限量工作组,政府间茶叶工作组与食品法典委员会及其他标准制定机构相互协调,致力于统一茶叶进口国之间的标准。在接下来的十年间,政府间茶叶工作组使得生产国和进口国能够相互了解彼此的问题,统一主要进口国的多种农药残留限量,加强政府监管部门与茶叶贸易的沟通联系。
除最高残留限量工作组之外,政府间茶叶工作组还有其他成员,负责处理对小规模茶农和产业化种植者都非常重要的问题,包括有机茶生产要求,促使茶业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种植条件的改变。
总体而言,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在统一最高残留限量方面的工作解决了消费者担忧的安全问题,并且同时也降低了满足安全标准需要的成本。从粮食安全角度考虑,这对诸如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等主要茶叶出口国尤为重要。这两个国家每年的粮食进口额达到10亿美元,但其茶叶出口收入可将这些成本全部抵消。(吴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