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马古道有三条:第一条是陕甘茶马古道,第二条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第三条滇藏茶马古道。其中的陕甘茶马古道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
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这里高寒缺氧,本是一个不产茶的省份,而从青海穿境而过的茶马古道却使饮茶之风在这里盛行千年不衰,形成了边区各民族独特的茶文化。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青藏高原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但没有蔬菜,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所以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活物资。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青藏高原则盛产以“青海骢”为代表的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青海民族专家任玉贵介绍说,隋文帝的时候,他首先让吐谷浑不要再边境闹事、不要挑衅,那么作为高原民族来说,主要以肉食为主,没有蔬菜,吃了以后不消化还要生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图于洪他们要求,我给你们马,但是要求隋王朝继续给茶。这个茶一方提出,另一方需要,可以说是经济上的一种互补性。
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位于日月山脚下。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这里也成为了茶马古道在青藏线上的重要的茶马交易场所。青海民族专家任玉贵说,青海的茶,不管是来自湖北、湖南,还是云南、四川,凡是茶统称为“茯茶”。因为携带不方便,散装的时候不好带,所以搞成“茯砖茶”,但还是叫做“茯茶”。到了唐代以后这种交易规模相当大,第一个茶马互市就在日月山附近。唐王朝获得过70多万快80万匹战马,好点的马就是120斤,大量的茶就涌入青海,这就形成了茶马互市。1829年道光9年,这个时候丹葛的茶马是鼎盛的时候。除了茶和马,这个范围慢慢扩大了。牧区来的是畜产品,再一个是矿产品,还有一些珍贵药材。中原的茶、粮、油、日用品百货、手工业品,该是生活需要的东西一下也堆到这个地方了。它的年交易量达到了500万白银。这个500万两当时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十六分之一,可见规模之大,当时超过西宁6、7倍。
青海人常说“天上的礼品甘露为首,人间的礼品茶香第一”。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视茶如同粮食和水一般,喻茶为“长寿之水”“神界甘露”而且让茶成为待客食谱中的头道饮料。在高原,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汉、藏、回、蒙、土、撒拉,无论你走到任何一个民族家里,好客的主人都会给您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茶,真可谓“高原无茶不成礼”。
或许是高海拔低氧和寒冷的缘故,与内地的“沏茶”不同,青藏高原的人们更喜欢熬茶,一壶在火上被烧的翻滚的熬茶,才能让身处酷寒的人们感觉到暖的涵义。
青海省海北藏族蒙古族自治州海晏县位于青海湖北侧,著名音乐人王洛宾的《在哪遥远的地方》就诞生于海晏县美丽的金银滩草原,这里世代生活着剽悍的藏族和蒙古族,在他们的毡房里也世代飘散着奶茶的芳香。在海晏县哈勒景乡永丰村,蒙古族村民童志军的家里,一只铁质烤箱放在炉子中央,通红的炉膛里,干牛粪的火焰舔着铜壶的壶底,一壶滚开的熬茶让整间屋子都飘散着主人的热情。
说到茶文化,人们往往联想的比较高雅,而在青海各民族群众却把茶文化做到了另一个极致。千百年来,一块方砖茯茶已经融入到了青海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青海,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茶在其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谈婚论嫁的过程中,一块茯砖茶往往决定着婚事的成败,提亲说媒的媒人必定要带上红纸包的茶叶包,到女方家求亲,叫做“提话茶包”。如果女方认为媒人介绍的情况可以考虑,则由媒人送去正式的茶叶包若干份,每份2包,分别送给女方的主要亲属,这叫“二回茶包”。若女方同意,则送去“二回茶包”,用红纸包成两大包,并用红丝线连在一起,外贴喜字,其中还包有桂圆、核桃、红枣等,又称“桃果茶包”。这就意味着这门婚事将有一个美满的结果。待男女双方择定订婚吉日,男方家除了送其他聘礼之外,必定带上两个茶叶包;第二天,则由双方媒人代表女家向男方回礼,除一方羊肉外,也必有茶叶两包,称作“回酒”。在这里,茶叶又成了男女成婚喜庆之物。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各种高端茶品以及装修风格各异的茶楼、茶馆充斥市井,但耐人寻味的是熬茶却并没有因此成为历史。一碗热气腾腾的熬茶至今依然是青海人家的最爱,究其原因,或许就在这熬茶的“熬”字上,一把铜壶、一只砂罐,熬出了丝绸之路,熬出了唐蕃古道,熬出了内地与边陲的交融,也熬出了青藏高原独具魅力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