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产业信息网7月16日讯 据茶叶中国消息,在国家大力支持农业产业的大背景下,中国茶产业自2010年起稳步发展。近年来,茶叶生产(第一产业)持续升温,并逐渐向茶饮料、茶叶深加工、茶文化、茶旅游、茶艺等第二、第三产业延伸扩展,且后者相加的产值也已远远赶超前者。浅析近年来茶行业中常见的部分行业,评价它们的潜力价值。
茶道美学
按照茶文化发展趋势,茶道美学的未来前景被看好,香道师、花道师成为茶行业中不可或缺的热门职业。
一个成功的茶会,不仅是要有拿得出手的好茶,更是要有茶席、美器、插花、研香、抚琴等来提升逼格,于是,那些业余喜欢拈花玩香的人在茶圈子里地位凸显。渐渐地,他们不满足于走穴赚点辛苦钱,更是开班授教,学费从三五千到上万元不等,学员以茶庄、茶店的老板为主。而学成归来的茶庄老板“唱而优则演”,在自己的茶庄里办个小班也能轻松赚取不少学费。
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不是生来高贵,但我们都会向往优越的生活,所以在这个讲审美、格调的社会中,我们就不可避免要如此进阶:努力争取——装逼——坦然——优雅。所以,未来的茶行业里一定会有茶道美学培训师的一席之地,而且(一旦招到学员)也很赚钱。
茶器茶具
常听开茶庄的朋友说:“茶是不好卖了,可是茶器具倒是卖了不少。”茶器具是茶行业里的传统营生,它随着茶业兴而兴。如今,即便高端茶叶卖不动了,茶器具市场依然坚挺。
在茶博会上,人气较旺的基本是那些琳琅满目的茶器展位,除了逛展的人,参展的人也会在闲暇时去淘点茶器。茶器具有实用价值,茶庄、茶店家家必备,但凡日常喝点小茶的人也会在家里或办公室置办一套精致的茶具。有些茶器升值空间大,几年时间里“身价”可以翻上十几番,如果是名家作品,更是价值连城。再有设计师们的推陈出新,各种巧思妙想的造型、独具匠心的材质,让那些茶器看来就像艺术品般,令人一见倾心。如此看来,茶器集实用、观赏和收藏于一体,行业潜力大大的有啊!
茶叶包装
“茶企衰了一批又一批,给他们做包装的企业却活得很滋润。”说起茶行业中的包装企业,常会有人如此打趣。在中国,包装行业以多而散的民营企业为主,行业整体规模偏小,今后几年也将是中国包装产业的快速发展时期。身处朝阳行业中,茶叶包装自然是潜力无限了。
茶业是最注重“面子”的行业之一,因为茶叶的包装不仅追求封密、避光、避气、避湿等基本功能,更讲究美观大方、品牌宣传、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携带使用便捷等深层功能。
随着大众品饮时代来临,伴手礼式的精致小包装潜力巨大。
茶人服饰
在这装逼的年代,如果没有几件“超逼格”的茶人服傍身,你怎么在茶界混?如今,对于广大爱茶人来说,茶人服就是居家旅行、装逼走穴必备良品。有人打趣说:“参加茶会,没穿件茶人服,都不好意思坐下喝茶!”
现代简中式茶服,其实已不仅仅局限在茶圈里流行了,它正逐渐出现在日常生活着装,与“OL”风、波西米亚风、街头风、学院风等时装流派一样,被许多人群追捧,未来市场接受度不可小觑。
咨询策划
过去的十年,应该是中国茶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茶叶从普通的农产品蜕变成商品、奢侈品、文化产品,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升格为“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其中产品和企业的品牌化成为最显著的特征。于是,从四五年前开始,一批顶着“营销”、“策划”、“咨询”等帽子的机构和个人进入茶行业,他们抱着在鞋服、食品、快消品等其它行业的“成功”经验涉足方兴未艾的茶界,开始为茶企提供包括培训、营销策划、VI设计等全方位的服务。有句古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他们的出现的确在短时间内给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茶产业带来了一些新鲜感,甚至有一些机构开始冠以“专注茶行业”的口号。但茶毕竟不是单一属性的产品,生搬硬套其它行业的做法,注定会出现水土不服。规模尚小的茶企“囊中羞涩”,也不可能为此付出太高的代价。一厢情愿地想以外行业的成功模式和经验“指点江山”,导致一大批的策划机构铩羽而归。
如今的策划机构们有如鸡肋,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茶书出版
似乎在一夜之间,身边的茶人们纷纷都在著书立说,茶文化市场一片繁荣景象,哪怕这“繁荣”的背后,不管是作者还是出版社都是微利,有的甚至根本就无利。主要原因除了茶类图书的出版缺乏市场整体策划营销的运作手段,大部分的茶书都是作者自著、自销之外,行业内心照不宣的事实是,茶人出书醉翁之意不在“利”,而是在于“名”,通过一本茶书,从普通茶人升格为行业作家,进而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已经成为进入这个行业最便捷的途径。当然,总有人会多想一步,他们在互联网时代成功颠覆了传统的出版方式,通过联合出版,众筹等新玩法,线上销售与线下签售相结合,把一本原本小众的行业书籍玩成了畅销书。尽管鲜花和拍砖同样多,但丝毫不影响一众茶人纷纷效法。
出书也许不是最直接的赚钱方式,但一定是最无害的赚钱方式。
电子商务
在传统销售模式遇瓶颈的时候,电商已成为越来越多茶企考虑的一个方向,那电商到底赚不赚钱呢?其实很难讲。我们可以从最近天猫双十一茶叶销售的数据来分析一些端倪。
从表面上看,电商平台上有基数巨大的消费者,可以让许多茶企赚得满钵金。在今年的双十一天猫购物节上,排名前十位的“人气”茶企的消费者超过50万,而在这50万人之外,还隐藏着数量更为巨大的潜在消费者。2014年双十一天猫茶叶品牌销量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大益的销售额为1407万元,排名第二、第三的艺福堂、八马的销售额也分别达到了996万元和676万元。如此高的销售额,怎能不让观望的茶企心动?可仔细看排行榜,我们会发现从第四名开始销售额就已明显下滑,排名第十的“卢正浩”销售额已掉至262万元,还抵不上大益的两成,差距悬殊。中国茶企数量号称7万,可以联想,那些千千万万未上榜的茶企的电商销售额更是“惨不忍睹”。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茶企而言,电商这块“小鲜肉”所带来的利润还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