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低谷的起点在哪里呢?我认为是2013年春节前夕发布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携手“控制三公消费”成为导火索。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将时间的节点向前推动一年,当时的《农业部关于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就是一个信号。这点也充分看出我们的普洱茶企都没有危机意识,没有嗅到国家要开始整顿趾高气扬的高端礼品茶。然后2013年就是对整个茶行业标准的大举修订,关于茶叶质量问题的报道也开始多了起来,主要集中在农残、稀土等检测问题上,整体凸显出茶叶市场的不规范。
一个导火索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了扎根在中高端礼品茶上的资本巨变。后端产品市场的动乱进而影响到前端原料市场,让整个普洱茶投资市场面临困境。而近年来由于普洱茶投资属性的放大,资本市场慢慢成为普洱茶市场的主要推动力。当资本这股潮水慢慢退却的时候,糟乱的海滩便裸露在大家面前,这便是行业弊病:市场监管的缺失、产业化程度不足等。
原料市场和成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市场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以及茶企的短视和盲目跟风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当前普洱茶市场的不利局面。就拿当前比较有争议的古树茶来说吧,如果将整个行业从源头到成品都进行数据统计,再将整个产品价值链标准化的话会出现这么多参差不齐的产品吗。所以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产业化程度太低,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和趋于理性的消费者需求。到现在还有很多地区都在以产量、面积为傲,强调“做大、做强”,其实我们都知道他们眼里的做大做强仅仅停留在数字上,并没有完完全全理解产业化的真正含义。
我认为当前对这种高端礼品茶消费趋势的打击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虽然普洱茶经过近10年的推广,品饮人群逐渐扩大,已经拥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但是放在全国,这个群体的人数依然是小的,而新的消费群体仍待培养。所以要走出当前普洱茶的低谷,就必须对整个行业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整改,我也知道这些问题积存已久,要改起来困难重重,不过如果茶企想得到收益和消费者认可就必须将产业化、标准化贯穿到自己的整个产业链中。
产业化最重要的是“标准化”,别以为标准化很高大上,其实在我看来标准化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平时去超市买东西,是不是一般都有固定的价格呢,其实这就算标准化。标准化,我认为主要有三点:1、数据标准化。2、质量标准化。3、市场标准化。
首先来说数据标准化。数据标准其实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如将每年每个产区原料数据、成品/半成品数据、仓储销售数据等整个产品周期数据整合起来,形成产业的数据化。如果真的能将这些数据整合起来,将会推动这整个产业快速发展。若其能作为一个标准将整个古树茶市场将规范起来,将不再会有这么混乱的产量等问题。而且能为茶企提供市场分析的依据,因为通过这个数据可以实现茶品数据跟踪和分析。对消费者来说其消费也将更加透明,更加合理化,因为数据的可溯源性,茶商也不用担心厂家存货冲击市场。
再来说质量标准化,我认为质量标准化是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的标准化,要形成完善的监管标准、生产工艺标准、质量认可标准,使整个前端原料市场和中端过程(原料+生产+仓储)的过程控制和质量得以标准化。
过程控制主要有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仓储过程的标准化等,如果能实现过程控制的标准化,生产工艺和仓储过程等的改进也会有据可依,长此以往将会推动普洱茶产业的飞速发展,于企业来说也是立足于当前工业标准化的市场的法宝。
质量标准化主要有原料端和成品/半成品市场的规范化,针对质量问题形成统一的市场认知,如质量的认证和相关质量项的检测等,以保证整个质量体系形成统一的认知。
质量标准化和数据标准化结合,本身就会对茶叶市场形成一种监督机制。对外部监督机构也具有很强的带动性,使监督的实施有据可依。这将大大改善整个行业的现状,也对行业来说是一个质的提升。
最后是市场标准化。主要是“价值-价格体系”的标准化,形成统一的价值架构。不能让普洱茶脱离其产品价值规律,一旦其成为脱缰的野马,普洱茶还会陷入类似今年的这种低谷。“价值-价格体系”和前面两个标准化紧紧相连,但是其也需要一定的独立性,必须做到价值和价格体系的标准化,维持整个市场体系的正常运转,投资市场也不例外。
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前面两者是基础,当前面两者得以实现或者部分实现,就形成一种自发式的监督机制,再结合市场特有的监督机制,将会逼迫整个行业迈向标准化、产业化,使整个行业趋于成熟。
总之,就是整个普洱茶行业的标准化不足,所以才有当前这次由普洱茶蔓延到整个茶市的动荡。也许有人说这样的标准化会很难,其实现在已经慢慢开始了。国家的政策和标准的落实就是一个起点,紧接着就需要我们的企业跟随这次产业化的浪潮,加强自身标准化和产业化,然后整个普洱茶行业团结起来进行标准化改革,我相信这个冬天一定会过去。
还是那句话:产业化势在必行,标准化从你我做起。
作者:安子
来源:普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