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 诸多茶企风雨飘摇
就在上个月,九峰茗茶一夜之间陷入“瘫痪”境地。
公开信息显示,九峰茗茶创立于2002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全国各地拥有300多家连锁店,曾被评为“中国特许经营连锁百强”、“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单位”和“福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仅五月份在河南郑州市和荥阳市新增了两家门店,不久前还获评“中国最具成长性商业品牌”奖。
据媒体披露,九峰茗茶此次经营没落,无疑给福建乃至整个中国茶业界都敲响了一记警钟。“很多茶业企业其实都是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厦门业界如此形容行业现状。
茶业企业的真实现状外界很难知晓,但透过厦门茶叶市场格局的变化,或许可窥福建茶产业全豹。
两年前曾申请上市又被证券会退回的一家大型茶叶企业集团,多年前曾是厦门茶叶市场中的一支劲旅,尽管门店不多,但因为其响亮的金字招牌,一度被视为福建茶叶企业中有可能最早冲刺国内资本市场的福建茶企,在上市申请被退回后,这家茶企在厦门的专卖店已经陆续关闭。
一度领军国内茶叶市场的另外几家茶企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华侨海景城和湖明花园沿街门店曾是茶企扎堆之地,记者近日走访却发现,开在这些片区的一些茶企旗舰店,要么范围大幅缩小,要么已经关闭,跟几年前的盛景相比,已是两个天地。厦门槟榔路上场面宏大的新世基茶业,开业两年左右,门店招牌现在也变成了“谦和玉器”。
有知情人士透露,近年来,定位商务茶的高端茶企普遍遭遇了销售上的滑铁卢,现在很多茶企表面上看还安然无恙,实际上处境尴尬,正焦急地等待市场转机。
[转型] 开源节流严管质量
“定位商务茶,需要有相应档次的门店展示样品,门店的扩张也是增加销售收入的主要方式,现在销量锐减,门店却不能随便关缩,因为这影响到企业的声誉。”一名知名茶企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短期内“开源”无望的情况下,只能寄望于通过“节流”来节约经营成本。但门店租金和营业员的工资总是还要发的,最后还是只能通过裁员和压缩门店来减少开支。“不过,裁员和压缩门店也不是根本的办法。”该茶企负责人坦言,企业从一家门店做到现在的连锁规模,这不仅凝聚了经营者多年来的心血,也是企业体量大小的一种象征,“把门店都关了,那就是又回到个体户的年代,并且,企业有负债,大规模关店也是不允许的。”
作为“中国茶叶第一股”的天福茗茶,也曾是国内商务茶的引领者。几年前,认真分析台湾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后,天福茗茶开始布局转型,把一些大门店增加销售泡饮功能,并着手开发茶叶衍生品。眼下,天福茗茶的这些转型已见成效。
“死撑”和转型,成为很多茶企面临的选择。
厦门市茶叶协会会长王贵卿则主张“推倒重来”。他认为,目前国内整个茶产业陷入低谷,除了跟大环境有关外,有些则是历史积淀的缘故。比如,农残超标,几年前,农残检测超标曾经让很多茶叶企业在市场上蒙受重大损失,但这些茶叶企业并没能吸取教训,及时探讨如何系统防范农残超标的长远之计,继续听之任之,在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要求越趋严格后,农残超标便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现在就是要脚踏实地,从头做起,建立起一个防范农残超标的系统工程,逐步恢复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