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到了茶叶加工的关键时节。按理说,钟伟平又该像往年一样忙。每年,自家的作坊一共要生产2100斤左右的八仙茶,而且都挤在3个月内完成。可今时不同往日,他买了揉茶机、炒青机、烘干机等电机,只要把茶叶往里一放,按下几个按钮,就可以去邻居家闲聊,待完成当前工序时再来收拾,进行下道工序。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在诏安白洋乡村茶农们曾长期采用以木柴为燃料的加工设备制茶。这种加工方式不但成本高、劳动强度大,而且温度、火候都难以控制,加工出来的茶叶色泽差、香气低。为帮助制茶农节约生产用能成本,落实节能减排政策,近年来,漳州供电公司全力推广制茶加工业柴改电,促进“电制茶”,惠利广大茶农,并组织电力技术人员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新技术在茶叶加工过程的应用,宣传“以电代柴”的制茶新技术、普及“清洁能源”的低碳理念,保护生态环境。
“茶叶加工属于季节性用电,每年只有3个月左右,且伴随当地制茶进入‘电气化时代’,在这3个月里,用电负荷将是平时的2至3倍。”据漳州供电公司相关人员介绍,为进一步满足当地制茶用电需要,公司做足准备,提早规划,投入大量资金,对农村的电网进行改造升级,架设线路6.9千米,新增变压器3台,新增容量1045千伏安,大力提升了各个制茶村的供电可靠性。
“以前,光砍柴烧柴的事儿就够折腾了,现在用电炒茶,省心多了。” 钟伟平表示,“电足了,空调开起来,雨季采收的茶青经空调调节干湿度后,加工出来的茶叶质量好,卖得也好,现在年产量最低都有1600斤以上,是原来的产量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