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问茶
福建的茶世界真的是一个奇妙而浩瀚的天下,纵观全世界,没有哪个地域有这么丰富而多样的茶品种。就那么几片绿色的茶叶,被福建的能工巧匠们整出了那么多样的茶来。初涉福建茶世界,开始的眼花缭乱是肯定的,当我自己第一次站在武夷山三姑街上,看见街边鳞次栉比的茶店的时候,我也有晕眩的感觉。
找茶、找好茶,该从哪里开始?
我幸运的是,一头扎进了天心永乐禅寺。史料记载,那著名的大红袍原来就是天心永乐禅寺的庙产,我的岩茶探访之路就从天心永乐禅寺开始。
天心永乐禅寺建于唐朝德宗贞元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根据清朝董天工《武夷山志》记载,天心永乐禅寺座落在武夷山之中的天心峰,“犹天之枢极也,故名”。
从第一个山门一步一步朝九龙窠的深处走去,一路上随时有“石缝中”的茶树投入眼帘,大多是一两棵的茶树或者在石窝里,或者在岩峰上。从近处去看茶树下面的土壤,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烂石”,才会明白为什么武夷岩茶有岩韵的说法。多少年的风吹雨淋,红褐色的岩壁上不断剥落下来碎石,这些碎石又逐渐化为粗糙的土壤,正是这样独特的土壤才养成了武夷岩茶的独特韵味。
天心寺禅茶
武夷岩茶有正岩、半岩和洲茶的区别,所谓正岩应该是产自武夷山中心区域“三坑两涧”的茶,倒水坑、牛栏坑和惠苑坑,流香涧和悟源涧。在这些地方的茶园土壤都是这样的“烂石”。而所谓“半岩茶”是指整个武夷山区域内同样土质里生长的茶,它有部分的烂石,但是没有武夷山中心区域那样纯粹。洲茶准确是指溪河边上沙洲上的茶园产的茶,后来扩大为武夷山中心区域之外的茶园茶,当然洲茶是没有所谓岩韵了。岩韵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只有常年喝正岩茶的人才能够体会,但是难以表述。也询问过许多茶人,也没有谁可以准确地描述出来它的含义,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沿石阶亦步亦趋走进了天心永乐禅寺,迎面是雄伟崭新的大殿,问过了僧人,就朝竹林里面古老的殿堂找去。石阶旁,一块不大的石头立在草坪上,走近了去看,一句谒语“千言与万语不如吃茶去”投入眼帘。传说这句谒语源自已故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当代著名佛教界诗人赵朴初先生,他对武夷岩茶赞颂有加,题诗写道:“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年偈,不如吃茶去。”
历史上大红袍就是天心永乐禅寺的寺产,关于那几棵大红袍的坎坷身世可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的。天心禅茶还是台湾名茶冻顶乌龙的鼻祖,清咸丰五年(1855年),台南人林凤池到闽考试,中举后,乘兴游览武夷山。林凤池对武夷岩茶钦羡不已,向天心永乐禅寺老方丈表达了想引种武夷茶的愿望。老方丈便赠送武夷“青山乌龙茶”种苗36株,并嘱咐:“此为武夷乌龙茶佳种,希细心培育,如能分栽广植,则子孙享用不尽”林凤池携苗而归后引种成功,成为今日著名的台湾冻顶名茶。
问茶登武夷,解惑在天心。
“大红袍”是一个在武夷山流传非常广泛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