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与沈阳有着深厚的感情,“溯涧求本”,他不仅四次东巡驻跸盛京,还写下了著名的《盛京赋》。最近在阅读《御制盛京赋》(法汉对照本)时,发现此书“弁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盛京赋》之后,还有一首乾隆御制《三清茶诗》……诗句写在特殊的茶瓯之上。国务部长及国家秘书贝尔坦先生有两件类似的茶瓯。钱德明寄来了该诗的译文。”这引起我对乾隆皇帝与茶之关系的兴趣,夜读《乾隆御制诗集》,发现这位沈阳籍的皇帝不仅诗写得多,而且茶诗也多,且爱茶、嗜茶、懂茶,可谓是宋徽宗之后最具茶文化的一位皇帝。
乾隆与茶诗
乾隆是诗歌高产的帝王,一生与茶相伴,自然留下了大量的茶诗,他对茶的钟爱让人钦佩。《饮茶诗话》记载,嘉庆元年(1796),他禅位与太子颙琰即嘉庆帝,自任太上皇。朝堂之上有老臣进谏:“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对曰:“君不可以一日无茶”,乾隆淡泊明志的胸怀可见一斑。纵观乾隆与茶之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可圈可点。
一是乾隆懂茶乾隆在位期间多次出巡,其六下江南,每次必到杭州,巡幸茶区,近观采茶。乾隆十六年(1751),他第一次到西湖天竺观看龙井采茶,作诗《观采茶作歌》,写道:“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他第二次南巡杭州又作了一首《观采茶作歌》,写道“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在其他茶诗中有对龙井茶“嫩荚新芽”的喜爱,和“聊因雀舌润心莲”“芬芳溢齿颊,长忆清虚境”“芳味千里同,但觉心神静”“细啜慢饮心自省”的享受。乾隆青少年时期曾作《冬夜烹茶诗》,诗中“阿童火候不深谙,自焚竹枝烹石鼎”,是自己亲自烹茶的记载。
除了龙井茶外,他还在诗中提到过武夷山的建茶,“佳茗春深盛建阳,武夷溪谷挹清香”“建城杂进土贡茶……就中武夷品最佳”。云南的普洱茶也有入诗,“独有普洱号刚坚”,也将湖南的“君山银针”定为贡茶。
乾隆对茶的理解尤甚古人。早期中国人饮茶兼有食物、药物之功效,故有吃茶一说。《诗经》中有七首诗提及茶。汉唐至宋仍秉持煎茶作法,煎茶时,在茶中添桂椒、姜葱、食盐等以调口味,足见饮茶的作用。故苏轼有“姜新盐少茶初试”诗句,说明了他作为蜀中人的饮茶习俗。对于这种饮茶习俗,乾隆有自己的见解,应清香为妙,“茶之美,以苦也”。他在《题苏轼石茶铫即用其韵》中有诗句“姜盐虽是蜀中法,和茗思之究未安”。他认为这样饮茶“究未安”,并在诗末加按语“……夫茶可比墨,清物也,天寒少入姜也伤茶质,必无入盐之理……夫若用盐,则正宜于今之奶茶,所谓酪也……子瞻盖未知此矣”。他讲茶为清洁之物,如墨,加盐伤茶质,奶茶饮用时有加盐之说。这与我们当今饮茶习俗大致相同。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世俗饮茶和文人饮茶的区别呢。
二是乾隆讲究茶器帝王饮茶,对茶器讲究是必然的,但乾隆对茶器要求超过他人。他在诗中有“定州花瓷浸芳绿”“惠山竹鼎越窑瓯”“大邑瓷瓯入手轻”。他在《题居节品茶图用文征明茶具十咏韵》其一诗《茶瓯》中写道:“色拟云一片,形似月满魄。问斯造者谁,越人与邢客。落底叶瓣绿,浮上花乳白。何用谢堰埞,直可罢履屐”。他用名茶器饮茶,还有《咏嘉靖雕漆茶盘》《咏永乐雕漆茶花盒》的诗可以佐证。除此之外,乾隆还亲自监制茶器,将自己作的咏茶诗,如《三清茶诗》等题在茶碗上赠与大臣。
三是乾隆对烹茶用水很有心得他在遍取各大名泉之后得出京师玉泉为天下第一泉的结论。自唐以来,茶圣陆羽称庐山谷帘泉为天下第一名泉,惠山泉为次之。刘伯刍认为,扬子江南泠之水第一、惠山泉第二,后人均以此为准。乾隆则取“水以最轻为佳”的原则测定水质。结果是“京师玉泉之水,斗重一两;塞上伊逊之水,亦斗重一两;济南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扬子江金山泉,斗重一两三厘,则较玉泉重二厘或三厘矣”。他也御撰了《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并“以玉泉为天下第一”勒石于京师玉泉山。他在诗中多次论水,如在《汲惠泉烹竹炉歌五叠旧作韵》中称道:“陆羽品泉今古闻,山下出者次第分。金山第一此第二,未知玉泉迥出群。”《汲伊逊水烹茶》中又称:“所遇名泉必试品,扬子第一故藉甚。庐山瀑帘虽未悉,以此知彼岂虗审。玉泉伊逊真巨擘,难为伯仲均天禀。标名趵突泽皇都,涧瀍利永阜丰廪……八功徳水宛在盂,浮玉涌金尽敛衽……”他甚至还取雪水、荷露烹茶。有多诗为证:“越瓯真漉雪,惠鼎胜烹泉”“沃之承筐雪”“山中雪水煮三清”“秋荷叶上露珠流,柄柄倾来盎盎收”“荷叶擎将沆瀣稠,天然清韵称茶瓯”“花草皆浥露,不如擎以荷。荷露是处美,美莫山庄过。塞天蒸沆瀣,颗颗珠光摩”。又如“荷叶纷承宝露瀼,收来烹沦试清尝。了当仙掌嫌铜臭,便是玉泉逊芰香”。他认为雪水、露珠更清洁、高贵,超过了他认定的玉泉,更不是铜雀台上能沾染铜臭的露盘可比。他在描写烹茶水沸时用蟹眼鱼眼比喻的描述更是精彩。
乾隆茶诗中的文化景观
“陶谷独余笑,事同人未然”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有意无心设相较,过赢不过两三筹”
赵州禅师法号从谂,是禅宗史上的一位大师,其语录:“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吃茶去,不曾到也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茶文化典故,是以茶参禅,对禅宗“见性成佛”的生命体验和即事而真,超凡脱俗的一种禅宗境界。从谂的“啜茶去”有几多禅机在其中。
乾隆的茶诗是他对茶文化的贡献,是古往今来少有的文化现象。乾隆留下茶诗近三百首,虽非字字玑珠,但也绝非没有所得。
首先是诗中精细描写了茶事活动他的诗系统地记述了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全过程,虽是吟诵,但不乏精辟。乾隆喜爱龙井茶,六次赴杭州,六次观茶,直至选雨前龙井茶为贡茶。他的“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等诗句,对龙井茶的制作,讲得很是到位。他诗中“时节焙成谷雨前”等句,说明他对优质龙井茶的选择必须是谷雨前。而采摘使用的“倾筐雀舌还鹰爪”采茶动作,以及“新芽细火刚焙好”的炒茶工艺,更是对具体操作的精细描述。他不仅有几十首写龙井的茶诗,据传还将杭州龙井狮峰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并象征性地采了一次茶。
其次是诗中的帝王情怀乾隆作为一国之君,茶诗中必然少不了对民生的忧思,诗中也蕴藏着思国忧民的政治意识。他到杭州茶区不满地方官员的“经理”和安排,而是独辟蹊径深入茶区,体恤茶农生产的艰辛。“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讲的是他不喜欢地方官员安排的采茶场面,而是自己选的茶农采茶场面更真实。他的诗句“二月新丝五月谷,穷黎剜尽心头肉。花瓷偶啜雨前茶,彷徨愧我为民牧”,道出他饮雨前贡茶的思民艰辛之情。他在《烹雪叠旧作韵》中大段地描写了他烹茶饮茶,赏茶雅兴正酣之时,又“忽忆江南灾馑余,抚字心劳荒政拙。九重岂宜耽晏安,大君原为斯民设。安能比护免饥寒,三代高风真邈绝”。他想到的是江南饥馑,恐“慌政拙”,正是知道“大君原为斯民设”的道理,才使他发出“我本无闲人,亦不容我闲”的慨叹,更有茶诗中“政实宜宽弗宜猛”之句作为由茶引发的自警句。
其三是诗中的文化现象诗言志,乾隆的茶诗在更多层面体现的是以诗发情,寄情山水,他所包罗的儒、释、道理念更是寄托他的生命意识和思辨的境界。乾隆不像雍正皇帝热衷于仙道药石,他以文人脱逸超然之情与乐生、淡泊之心志契合,寄情于茶、泉和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有“万古长生,不用餐露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的治国和修身的理念。他称茶为天地孕秀之物,这些都与道家天道自然观同出一辙。他也有以诗咏赵州茶,感悟“茶禅一味”的诗境。乾隆茶诗中常提及“赵州”典故,如“懒举赵州案”“偈怀赵州举”等。他更是根据苏轼访文长老三过湖上煮茶咏哦的故事将吴越保安院(宋时改名景德禅寺,俗名三塔寺)定名为“茶禅寺”,将公堂定名为“三过堂”,并作有《三过堂》诗一首,诗云:“积土筑招提,千秋镇秀溪。予思仍旧贯,僧吁赐新题。偈忆赵州举,《茶经》玉局携。登舟语首座,付尔好幽栖。”诗从“禅诗”到“禅茶”的感悟体会得实为精巧,也体现了乾隆对茶文化的追崇。应当说乾隆茶诗中通过对“禅悦”、“逸韵”的追求已经感悟到禅宗在茶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正是由于茶到了禅的境界才使其升华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乾隆思茶、诗茶、悟茶,并将其升华为思辨的执政理念。他的诗句“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虽讲烹茶,能说没有其他的感悟吗?“蔡襄不止工其法,因事还思善纳忠”,观执政,能“善纳忠”实为不易。“九龙蓦遇应予笑,不是闲人强学闲”“壶中寻奥窔,物外辨迷茫”“有意无心设相较,过赢不过两三筹”“清风拂处翠交加,等度卑之龙与蛇”……这些诗句中充满了玄机。他的“涤之洗之名太纷,不及无心自了了”“虽然久假不归者,千古人过尚重提”“晴明定复重来访,高处还当畅远襟”更是展现了乾隆的胸怀。
一个茶事,让乾隆皇帝魂萦梦牵。他于茶中悟出了人生、悟出了天地之道,当他忘情于茶事之中,也已超然于其外。“君不可一日无茶”,他放不下茶,同样也放不下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