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茶业圈最近创新不断:诸暨市东白湖镇欲将“越红”制作工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爱茶人士齐聚当地召开“越红”重走“丝绸之路”研讨会,品开春新茶,议“越红”申遗。绍兴茶商或将茶枝变废为宝,或深加工研发,拉长茶产业链。
传承“越红工夫”突围市场
近年来,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少不了茶的身影,其中“西湖龙井”的传统炒茶技艺早已蜚声海内外,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越红工夫”茶历史悠久,诸暨是其主产区。据《中国茶经》记载: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生产最盛,是绍兴地区主要的外销茶之一。1980年,“越红工夫”茶被商业部评为金奖,1985年,又荣获国家优质产品称号。
据诸暨市茶文化研究会会员、高级农艺师陈元良介绍,“越红工夫”茶曾以它“外形紧细、色泽乌润、汤色红亮、滋味鲜爽”的品格特征获得俄罗斯人的喜爱,并一度占领了俄罗斯90%的茶叶市场。然而也因此过度采摘,留下“一年失误,三年减产,十六年翻身”的教训。
如今,经过政府和老一辈技师的努力,“越红工夫”茶恢复生产,并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提高。2015年更是在中国茶业博览会一炮打响,市场价达到2000元/公斤。
“诸暨目前有11万亩茶园,茶类单一化、产品同质化倒逼茶产业结构性调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议政府搭建平台、出台政策,利用丰富的茶叶资源及传统的‘越红’制作技术,精心培育地方品牌。”陈元良说,这样不仅可以让当下大量弃而不采的夏秋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延长茶产业加工链,而且也是一项帮助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富民工程。
老枝茶叶“变身”成黑茶
修剪下来的老枝茶叶往往成了废料,嵊州一茶农却把它当宝贝,忙着电话预约春茶采摘后老枝茶叶的收购。
这位茶农叫黄尧兴,是一位68岁的独臂老人,在嵊州市石璜镇溪西村经营着茶园。2007年,他从安吉引入白茶苗。2009年,全村白茶种植面积扩大到112亩,黄尧兴一人就种了32亩,该村成了嵊州市的白茶基地之一。2009年11月,黄尧兴成立了嵊州首个以残疾人为主体的茶业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社长。
这次,黄尧兴又探索出变废为宝的新招数:“修剪下来的老枝茶叶正是制作黑茶的原料,今年湖南客户已下单5万公斤,所以我得赶紧准备。”
“每年春季或秋季,茶农都会修剪茶树,修剪下来的枝条上的茶叶太过粗糙做不了珠茶,就被丢弃在茶园里或当柴烧掉。”黄尧兴一直想要把这些利用起来。
去年夏天,他从朋友处得知加工黑茶比加工珠茶利润高,于是投入3万元购进一套二手机器,从去年8月起加工黑茶。他从附近茶场以每公斤0.6—0.7元的价格收购老枝茶叶,最多的一天收购了2.5万公斤。
黄尧兴算了一笔账:每加工50公斤珠茶所需成本360元,去年市场低迷,他只卖到每公斤280元。而黑茶加工工艺简单,人工费和燃料费只有珠茶的一半,每50公斤黑茶成本只需160元,市场售价却在每公斤180元—230元之间。“去年短短几个月就赚了好几万元。”黄尧兴高兴地说。
据悉,黑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加工过程要经过长时间的渥堆发酵,茶叶色泽转化为黑褐色或黑色。黄尧兴说,今年他准备尝试高端黑茶的加工制作。
加工抹茶成“星巴克”供应商
在绍兴高新区富盛镇“藏”着一个茶业“大佬”,去年销售抹茶400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抹茶生产企业。更牛的是,今年初,这里的近万亩茶园全部通过了德国CERES有机茶园认证。这份绿色证书十分宝贵,无论是出口欧美、日本等市场,还是国内销售,都是金字招牌。
这家茶企叫“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从2006年起开始小量涉足抹茶业,起初以出口日本为主,之后又出口欧盟,现在内销市场也做得风生水起,内销甚至超过了出口。“御茶村”已成为“星巴克”、“雀巢”等20多家食品企业的抹茶供应商。目前,公司已有了12条抹茶生产线,今年还将新上6条生产线。
抹茶是一种碾磨成超微粉状的、蒸青的绿茶,因为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受到人们的喜爱。与传统茶叶相比,抹茶除直接饮用外,已经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行业。
茶叶由“喝”变“吃”,身价一下子大增。这几年,抹茶价格逐年攀升。“御茶村”品质较好的抹茶,一千克卖到360元左右,是普通珠茶价格的10倍多。目前,“御茶村”已成立自己的抹茶品牌店,涉足抹茶蛋糕、抹茶咖啡等门店经营,拉长抹茶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