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品牌定位的两难困境
品质是品牌创建成功的基础。但生产规模和品牌建设方法之间也存在着对应关系。一般而言,“限量版”的农产品适宜于采取礼品定位,定价时应走中高端路线,市场营销宜自建渠道;而大众消费品一般采取农贸市场或者超市营销的办法。这就让安吉白茶品牌建设进入两难困境:没有一定规模的支撑,就无法创建一个成功的品牌;但如果规模过大,又影响中高端定位,影响销售和价格。
在这方面,安吉的尝试颇具借鉴和启示意义。
1980年,安吉在天荒坪镇大溪村首次发现白茶树后,采取“无性繁殖”进行扦插,十年后首次种植出国内“珍稀白茶”5.9亩。
当时,为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现任县政协主席,时任溪龙乡乡长叶海珍,天天到农民家做工作,动员他们种植白茶。她计划用3年时间,在溪龙乡发展千亩茶园。并出台扶持政策,农民种白茶3~10亩以上,分别给予每亩150至300元补贴。
解决了农民不愿种的难题后,叶海珍还与中国茶科所、浙江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请来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参加培训的农民每人每天按10元标准发误工补贴。
1998年底,溪龙乡千亩茶园建设终于如期完成。次年,担任乡党委书记的叶海珍提出更大胆的规划:建万亩白茶基地。
此时,农民已尝到了甜头,各乡镇也群起仿效,一股种白茶的热潮席卷全县。2001年,万亩茶园规划如期实现。
在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处理上,安吉在全国率先实行“双商标”管理模式,即“安吉白茶”商标+企业商标这样母商标加子商标的管理模式,母商标主要用来树区域品牌形象,子商标主要明确生产者的职责,使安吉白茶品牌质量管理实现了从“要我管到我要管”的转变。
没有规模支撑不了品牌,但规模过大,又将影响品牌的定位。鉴于此,安吉出台政策,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的一律不准开发种植白茶,将规模及时控制在了10万亩,从而将重点转向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品牌美誉度的提高。
2010年10月24日,安吉县组织13位茶农走进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表了“北京宣言”,承诺从当天开始,安吉白茶将全面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白茶生产、加工,将严格按照农业规范标准进行,并且通过包装盒上的追溯标识,实现全程可追溯。一系列的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安吉白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显示:安吉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5.65亿元,位列全国茶叶十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