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许四海接受东方网记者专访
东方网记者王一茗6月9日报道:今天是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沪上近百家博物馆都在这一天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上海嘉定区,有一座树木葱郁、茶香清逸、佛意弥漫的百佛园,中国第一家由文物管理委员会批文建立的私人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即坐落在巍峨高耸的“百壶塔”内。在非遗项目“海派紫砂”传承基地百佛园举办的传播“壶技艺、茶文化”等“非遗在社区”活动现场,中国著名鉴藏家、紫砂壶制作大师、茶文化专家、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紫砂艺术传承人许四海在接受东方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宜兴紫砂艺术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茶文化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之一,弘扬茶文化,其实也是中国“强国之梦”的一个重要体现。“复兴中华茶艺”是自己的夙愿,尤其是在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当下,作为一名茶人,应当有责任和担当来发掘与开拓、振兴与弘扬中国茶文化,以彰显海派文化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舍弃“金饭碗”,只为守住“茶人”初心
许四海,字紫云,1946年生,江苏盐城人。是中国著名的鉴藏家、紫砂壶制作大师、茶文化专家,也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紫砂艺术传承人、“四海壶具博物馆”董事长。曾师从国画大师唐云,有“江南壶怪”“江南壶痴”之美誉。代表作有“束柴三友壶”“睡翁壶”“如意三足鼎”等。
回忆起年少时的经历,许四海告诉记者,小时候,他随母逃荒到上海,8岁就开始拣煤渣养家。在捡垃圾时,他看到有的石头像壶,就很高兴,偶尔会带回来把玩;有一次看到上钢一厂倒的煤渣滚下来了,那斑斓的色彩,和邻居家里的壶一样。年少的他,对壶有了朦胧的感觉。
在成为制壶大师之前,他曾从事过很多职业。他拉过板车,当过电车售票员,还干过木匠。参军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早年的军旅生涯,使他接触了大量美术书籍,他被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所深深吸引。特别是在广州空军当文化教导员时,他受当时潮汕茶文化影响开始喝茶,并喜欢收藏茶壶。“我从逛地摊时花几毛钱收购石湾小陶塑开始逐渐入迷,并将兴趣集中到了紫砂壶上。”
图片说明:创作中的许四海
“我算半路出家,我的制壶生涯始于1982年。”从部队转业后,许四海来到了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捧着“金饭碗”的他先后任总务科、膳食科、学生科科长。那时,他有幸得到著名国画大师唐云的指教与激励,此后又拜在唐云的门下,成了他的关门弟子,也是唐云唯一一个陶艺方面的学生。拜师后,唐云曾跟许四海说:“当今中国不缺你一个许大科长,就缺一个许大师!”“恩师的话如醍醐灌顶,使我找到了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1984年,为了自己钟情的紫砂事业,他辞去公职,扔掉“金饭碗”,开始了在宜兴做茶壶的艰苦岁月。因为他知道,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紫砂壶艺人,必须沉浸到这片由紫砂堆积起来的土地上,从此宜兴紫砂二厂多了个不寻常的上海人。
图片说明:许四海与恩师唐云(左)合作“云海合欢壶”
“功夫不负苦心人。”许四海把从唐云那里体味到的书画精妙,融入紫砂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全新的思考,不断精研,终成一代大师。由唐云书画、许四海烧制的《云海合欢壶》,至今已成壶界经典。
由他手制的紫砂滴水“夏意”壶在1985年轻工部首届全国陶瓷作品评比中以98分的高分获得金奖,并被美国亚洲美术博物馆收藏。自此,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成为海内外紫砂壶具收藏家争购的“抢手货”。
其中,受清代陈曼生、杨彭年等人作品影响,他曾与唐云、谢稚柳、程十发、胡问遂等多位书画名家合作的“海春壶”“寿翁壶”“啸天壶”和“云海壶”堪称一绝;与台湾李奇茂教授合作的“秦权壶”,因有韩天衡题“珠联璧合”四字,更被顾景舟编选入《宜兴紫砂珍赏》一书;还曾为“八运会”“香港回归”“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海世博会”等特制专用茶壶。
或收藏或捐赠,皆因“茶人”爱国情怀
除了制壶大师的身份,有着“中国紫砂陶艺收藏第一人”之称的许四海也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古壶鉴藏家,还曾多次向各地政府博物馆无偿捐赠藏品。
1992年,经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文特批,许四海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从新石器时期到现代的各类壶具共一千余件,构成了一部脉络清晰的中国陶瓷发展史,为中国文化发展史提供了实证。该馆凝聚了许四海毕生的心血,馆藏文物从明代到现代大师作品千余件,可谓精品云集,琳琅满目。包括明代的惠孟臣、蒋伯荂、陈鸣远、华凤翔、许晋侯,清代的邵大亨、王南林、杨彭年、申锡、黄玉麟,民国的陈光明、俞国良、冯桂林和现代的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徐汉棠等大师的历代宜兴紫砂名壶精品。
图片说明:许四海与其子许泽锋研究“大亨掇只壶”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镇馆之宝——“大亨掇只壶”。该壶原是清代制壶大师邵大亨为宜兴潘家特制的传家之宝,被称为“紫砂之王”。壶身长近一尺,高过六寸,壶色浑厚深沉、莹润如玉,造型古朴端庄、稳重、气度不凡,充分体现了邵大亨精妙绝伦的壶艺技术。令人惊奇的是,此壶随主人颠沛流离却没有丝毫损伤。后来,潘家要造房子缺钱,准备出售大亨掇只壶。消息传出,正在参与创建宜兴紫砂二厂的许四海听到后,迅速赶到潘家看壶,千辛万苦,以3万元的价格买下了大亨壶。这笔钱在上世纪80年代不是个小数目,据他太太金萍珍回忆,“那个时期,人民币最高面值是10元,普通工资也仅五六十元,3万元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天价。他当时托人传口信到上海,让我火速借3万元到宜兴,我还以为他在宜兴病了,或是出了什么事,于是四处举债,第二天便装了一小旅行袋的钱租车赶到丁蜀镇。到了才知道,原来他是要买壶,我瘫坐在床上,一下子腿就软了,感觉他真是疯了!不过,看他那么痴迷于紫砂艺术,还是决定支持他。”
“紫砂泰斗”顾景舟对此壶曾有很高的评价,还专程赶到许四海家里,提出看一眼大亨掇只壶的请求,这也是顾景舟生前最后一次上海之行。此后亦有海内外收藏家、古董商出价从几十万、几百万人民币乃至上千万美元欲从许四海手中收购大亨壶,均被他一口回绝。他的答复只有一句话,“大亨壶为‘国之瑰宝、民之公器’,应让其在博物馆中为世人共赏。”
多年来,许四海在这座占地46亩的江南园林中投资超过2.5亿元,为了收藏可谓倾其所有,除了将自己的壶拍卖得来的资金外,他甚至将愚园路和兴国路的别墅出售用以补贴支出。不少友人在参观完百佛园后大加赞叹,直言不是“百佛园”,而是“百宝园”。
在百佛园莲花阁,记者还看到很多许四海向各地政府博物馆捐赠藏品的证书。谈及他曾捐赠的世博神韵壶,四海壶具博物馆馆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代传承人、许四海之子许泽锋称:“父亲是颇有家国情怀与大追求的人。他捐赠给上海世博会的这把壶价值40余万元人民币。不仅如此,他还临危受命带病上阵,曾五天五夜不休息,挑灯夜战,无偿研制出18式融合了世博元素、上海元素、中华元素的30多把紫砂壶。因为是突击做出来的,当时体力透支得非常厉害,身体也被累垮了,直到现在他有时候还会感到疲惫不堪。但他说自己从不后悔,他觉得理应为上海、为国家出一份力。”
当问起这些年来许四海所捐赠物品的价值时,他说,“这个是不能用价值来衡量的。作为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这个政治觉悟就是要爱党、爱国、爱家。这就是一位艺术家的爱国情怀与茶人风格。所有这一切的无偿付出,我认为非常值得!”
古稀之年“封印”,只为专心传播“茶事”
他的制壶技艺炉火纯青,他的收藏故事极富传奇色彩,更可贵的是,年逾古稀的他依然不遗余力,追溯这些壶具背后的茶文化,在当今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热潮中走出了新步伐。
从1982年涉足紫砂至2016年,34年的壶艺人生,他共制作了1100余把紫砂壶,其中有不少作品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和名家所收藏。2016年正当许四海的制壶事业达到巅峰时,他突然宣布“封印”,将自己平时制壶所用的18方印章悉数用液体浇筑凝固,从此不再进行制壶创作。
图片说明:2016年5月15日,正值许四海70岁生日之际,他宣布“封印”
对于自己的做法,许四海的解释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人讲茶道必言日本,论红茶必谈英国,似乎西方国家成了茶文化的源头和中心,而中国却成为一个可提可不提,日渐边缘化的地方,这令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说,“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茶文化密切相关,中国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之一,弘扬茶文化,其实也是中国‘强国之梦’的一个重要体现。所以,我强烈地意识到,制壶是为少部分人做事,弘扬茶文化才是为了社会大众。制壶往往花费我大量的精力,而封印后就可以专心致志地投身到向社会弘扬中国茶文化的行动中去了。我很欣赏毛主席的名篇《论持久战》,我认为弘扬茶文化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所有的茶文化推广者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当被问及“为何对弘扬茶文化如此孜孜不倦”时,许四海回忆道,他第一次深入接触茶文化是在1967年抗美援越的战场上,当时他随身带着一本茶书来读,血雨腥风之中,茶书令他内心宁静,使他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当时他就发愿,一定要做中国茶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从战场上回到故土,虽然许四海做过很多职业,但是对于茶文化的痴迷,以及弘扬茶文化的决心从来没有改变过。
据他介绍,“封印”之后,主要致力于两件事。其一,呼吁复兴茶文化传统,号召国内文科大学恢复茶文化专业,培养一大批茶文化精英;其二,积极推广茶文化,大力普及场馆建设,同时,呼吁在海外开设“贡茶院”,让中国的茶文化辐射到世界各地。
谈及场馆建设,许四海重点介绍了在百佛园内的“中国茶圣博物馆”,这里有他历经13载筹划、运作、设立的全国迄今唯一的“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400多平方米的纪念馆内汇集了大量吴觉农生前用器、手稿、书稿和文献资料。对此,他表示:“茶是中国最重要的符号之一,茶文化包含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指茶的种类,还包含茶道等精神。纪念馆内的展品贯穿起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希望以介绍古人思想、饮茶生活风貌的形式,推广和恢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据他透露,目前,吴觉农纪念馆正在各地推动开设分馆的工作,计划在全国各个省和直辖市都要有一家吴觉农纪念馆,上海的吴觉农纪念馆也将与这些分馆实行资料的共享。
园内还有许四海历经三年创立的“中国古代茶圣陆羽纪念馆”,以珍贵的陆羽文献资料,配以茶文化相关茶具、茶器进行集中展示,既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又使观众对“中国古代茶圣”开创的茶文化有了更为立体的了解。
眼下,许四海正致力于中国远古茶圣神农氏纪念馆的筹建。今后,“神农氏纪念馆”的建成,将会进一步增强展陈水准,充分发挥馆藏优势,使茶文化发展有迹可循,让更多的优秀馆藏文物与观众见面,以此来推动茶文化的普及和发展。目前,许四海发出的呼声已经带动周边茶场的启动。未来,他希望有更多的茶场能加入其中以促进茶文化的传播。
其实,在“一带一路”成为国家战略之前,许四海就提出了“丝绸之路”茶文化普及计划。他说,自己从没想过要做当代的顾景舟和陈曼生,只是想利用三个展览馆的丰富馆藏,把茶叶从食物、药物到饮品,再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展示给观众。普及过程是立体的,不仅展示茶叶文化,也展示四海壶具文化,使观众对茶文化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
图片说明:“一带一路”中国茶圣博物馆
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记者好奇地询问许四海的养生秘笈,他用一句话来作答:“无事喝茶,喝茶无事。”不得不感慨,眼前的这位“茶痴”,真是句句不离“茶”。他说,所谓“无事喝茶”是指自己平生酷爱喝浓绿茶,几乎茶叶满壶,茶汁苦青。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泡茶,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喝茶。的确,喝茶让如今73岁高龄的许四海收获很多:使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至少年轻十岁,走路健步如飞,皮肤的质感也不亚于年轻人,并且一年到头很少感冒。
而关于“喝茶无事”,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解读。他认为,太平盛世离不开茶,“狂妄世界”离不开酒。贫困时期人们喜欢酒文化,现在中国富裕了,应该提倡茶文化。喝茶时人要和、要静、要善,这不仅符合神农、陆羽、吴觉农三个流派的核心思想,也符合新时代“和谐”的要求,更符合当下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推动中国传统茶文化走向繁荣传遍世界的呼声。
“壶是茶之父,水是茶之母。壶、水、茶本是一家。宇宙如壶,人就是茶,壶小天地大,其中藏百味。”置身百佛园莲花阁,许四海轻啜香茗,向记者娓娓道来。他说,太湖边的宜兴是紫砂壶的故乡,大都市上海则是紫砂壶的福地和龙头。紫砂壶与茶,可谓珠联璧合,是大自然的绝配。茶因壶更香,壶因茶弥贵。由茶文化而联手的壶文化,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体系建构和民族人文的史脉艺绪。回首往事,他感慨万千;畅想未来,他目光笃定,他愿继续与茶结缘,秉承馥郁无邪的茶人风骨和高尚无私的茶人品格,引领“天下茶人”共同探寻中国茶文化的脉络谱系,领略“一带一路”上茶文化瑰丽的历史画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忘初心勇担当、砥砺奋进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