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走出的“普洱茶”
茶马古道正式形成于唐宋时期,如今当我们重走这条古道时,茶香散去,马帮的身影再也无踪迹,而这条路带给我们的多彩文化亘古长存。2005年,马帮托运着普洱茶与物资,重走茶马古道,沿着贡茶古道,从云南原普洱市转至北京,日夜兼程168天。后来,马帮中的赶马人田仕华,是一行人中为数不多完整走完全程的赶马人。据参与此行的人回忆,一路上面临的险象环生不计其数,这也是极少的人走完全程的原因;田仕华说起当初经历的一次险峻的雨洪,河流裹挟着泥沙,把马帮一行的队伍冲垮,所有拉着货物的马都受惊了,不敢前行,那时雨势也丝毫没有要减弱的迹象,稍不慎,整个队伍便可能被势头不减的雨洪一齐冲走。那时,田仕华在赶马的一群人中是最吃苦卖力的,自然而然担负起了马帮前进的排头兵,但赶马人情绪低落,马队早已受惊不敢动弹了。这段经历在田仕华后来的回忆中,是最为苦涩与漫长的,那波澜壮阔的一幕 ,是田仕华声声嘶吼,在雨洪里一步步拖拽着马队奋力前行。这多少给同伴一些信心,再后来,田仕华和普洱茶的情愫也越发紧密,这是他曾经护卫过的茶叶,沿着大地上的蜿蜒的古道走进北京。后来,田仕华成了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形象代言人。
赶马人的普洱茶,一个民族的生活之道
田仕华所在的哈尼族,多有早上起来喝一杯普洱生茶,晚上一杯普洱熟茶,日常解渴也多是普洱茶,这也不难理解,田仕华在第二次(2006年从易武出发)担任马帮带头人,由于茶商不合而导致失败的情况下,一些当初的普洱茶也被田仕华保存了下来,并扎进了普洱茶的推广工作,直到后来一些有名的山头茶叶被茶商炒热,价格与乱象直接影响到了大众和普洱茶的亲切度,正如田仕华所说,生产稀缺的山头茶的确收益很多,但不可持续,因为追求利润,茶农种茶、采茶也为了产量,不再是本分地种茶了;如此,田仕华决定自己在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拼配出适合大众口味的普洱茗茶。
关于赶马人田仕华对普洱茶的了解,田仕华的女儿对采访记者说起过这样一个故事:“我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品鉴了几款茶叶,立刻分辨得好茶所在的山头,一些粗制的茶叶也一尝便知,有时候我特别佩服我爸对茶的品鉴 ”;很多时候,中国人对于茶的深刻理解,不仅仅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文脉,也有来自于特定地理环境中,对茶的品读能力,无论我们作何解读,这无疑是中国传统典籍中常说的“天人合一”,这在田仕华品茶的精准上,表露无遗。
“赶马味”普洱茶的品牌之路
当记者问道,经过他之手拼配的普洱茶,口感特点是什么;这时,田仕华谈起了赶马人的经历,这也是后来取名为“赶马味”的原因,在他看来,赶马人护送的普洱茶,是当地人每日饮用的茶叶,这也是古道上将民间味道向外散播的中国茶叶;茶马古道因茶而立,普洱茶因古道而流传,赶马人可谓穿插其中重要的纽带,“赶马味”便是将普洱茶传承下去的精神。后来,受好奇心驱使,记者调研了一些“赶马味”普洱茶的鉴赏人士,多是赞赏拼配的普洱茶融合度非常好,口感回甘是其非常重要的标尺,“赶马味”留存了地域上有名的山头茶的醇香,辅之特定气候条件的普洱茶的苦涩韵味。这回甘自然来之不易,经过上百种不同茶园茶叶的调试,再精选几种能融合的拼配秘法,回甘是苦涩味与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滋味,是一种入口时苦涩微甜,苦涩味居上,但在口腔内慢慢回味,随着时间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涩味,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且茶叶的香气与汤色亦是独特韵味的感受。这就是田仕华所讲的普洱茶的大众路线。在国际上,普洱茶也为健康饮食带来了新的风向标,普洱茶在现代的研究报告中时常被冠以"老人茶"、三通一平(通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平体内机能)的特点。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淳朴又真实的田仕华与同爱人,给中国品牌故事专题报道增添了几分真实与友爱,这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和和美美,人间有大美。
历史悠久的发酵茶,在缤纷茶品类中依然保持着对人体更高的适宜性。东方神奇的故事还很多,茶马古道上的贸易钩沉揭开那个“以茶会友,茶如其人”的普洱人民的生活与事业,自然,赶马人田仕华创建的“赶马味”、“老赶马”普洱茶,足够让我们亲临那片可爱的大地,品读这个回甘的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