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得益于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黔党发〔2007〕6号文件《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一出台,在全省很快掀起茶产业发展的热潮,我省结合产绿茶的优势,响亮地提出了“贵州绿茶·秀甲天下”的口号,其目的就是将贵州打造成“世界绿茶看中国,中国绿茶在贵州”区域名片。
自2007年开始,贵州茶产业从小到大,贵州茶品牌从弱到强,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仅通过短短7年的发展,在全国奠定了茶叶大省的地位。
为全面提升贵州茶产业提质增效,2014年,省政府出台了黔府办发〔2014〕19号《贵州茶产业三年提升计划》,从基地、品牌、科技、质量安全、品牌、文化等8个方面用三年时间进行提升。
2018年,省委、省政府在总结2007年以来我省茶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就的基础上,审时度势,站在当前和今后我省茶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出台了黔党发〔2018〕22号《关于建设茶业强省的实施意见》文件。
2017年,经过3年时间的不断努力和申报,“贵州绿茶”通过国家农产品登记保护产品认证,成为全国省级茶叶类第一个国家级农产品登记保护产品,在全国业界引起轰动,关注度和知晓度进一步提升了贵州茶产业的地位和话语权,成为全国茶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在“贵州绿茶”大地标的引领下,省内各区域茶叶公用品牌快速成长,茶产业成为全省绿色生态产业、脱贫攻坚主导产业、乡村振兴重点产业,走出了一条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创造、贵州品牌的发展道路,统筹推进了贵州茶产业全产业链加速发展、实现了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的良好发展态势,可以说成就明显。
小茶叶已成大产业。2018年,茶园面积达到700万亩,保持全国茶园面积第一大省,成为引领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全省注册茶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达到499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引进了英国联合利华、太古、中粮、盘江、同济堂等国内外大型企业在贵州建基地,加工厂,精制拼配中心等,加快了贵州茶叶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全省茶叶总产量36.2万吨,总产值394亿元,茶产业带动贫困户人口45.2万人,脱贫人数13.7万人。
小茶叶惠及大民生。贵州茶产业在政策的不断推动下,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上升,不断释放新的发展力量,正在探索出产业扶贫下的贵州样本。通过多年的发展,茶产业吸引了更多经营主体参与其中,惠及民生进一步凸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了协调发展。全省有135万户364万农民种茶,茶农人均茶叶收入3400余元。
小茶叶塑造大形象。每年举办的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梵净山抹茶大会、贵州茶业经济年会等活动精彩纷呈,不仅吸引了天下客商走进贵州,还成为交流、沟通、合作发展的大平台。
小茶叶推动大发展。中粮集团、联合利华、英国太古集团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经过深入考察,分别在湄潭、石阡、余庆、思南等县建设茶园基地、签订产销协议、建设厂房。大企业的知名品牌、销售渠道、资金技术与贵州的茶资源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贵州茶叶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风行天下。
小茶叶促进大流通。2017年,贵州茶叶出口创汇7700万美元,单价比全国高出15元。2018年,因外贸原因,出口创汇6200万美元,尽管比2017年有所减少,但单价比全国高出36元,可喜的是,2019年的出口又有较大的回暖,今年3月,仅贵州茗之天下茶业公司在摩洛哥市场就签订了2100万美元,今年贵州茶叶出口有望突破1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绿茶”地标产品出口比其散茶出口价格提升15%以上,市场零售价格较以前普遍提高10%以上,零售价格超过同类产品20%以上。“贵州绿茶”地标在我省茶产业发展中,成为助推产业发展,引领农户脱贫增收的富民产业,民生产业。
小茶叶催生大产业链。我省茶产业在不断发展,立足于茶,又跨越茶叶,“接二连三”效应逐步显现,茶产业借力“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相融合,与创意产业相融合,与文化旅游相融合,与专业力量相融合,激发茶文化、茶旅游进一步释放潜力,开发了茶多酚、茶饮料、茶食品等深加工食品,催生了加工、包装、销售和茶馆休闲、茶艺表演等产业,实现了三产(一二三产业)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有力地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徐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