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2013北京国际茶业展在北京展览馆落幕。本次茶业展特别设立了“国际馆”,除了汇聚众多的中国茶企外,还有来自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意大利等12个国家的茶叶企业参加,让参观者集中分享与比较来自世界著名产茶国的各色茶品。参观者不用出馆就能品尝到世界各地名茶。“北京展会作为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茶界盛会,有利于我们获取前沿性行业信息,分析全球茶产业发展现状,交流茶行业发展经验,探讨茶叶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参会,认知我们的不足,学习行业内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推动我国茶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济南茶叶批发市场总经理刘勇说。
竞争力弱 附加值低
中国是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绵延千年,文化源远流长。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国。2012年,中国茶叶总产量达178.98万吨,茶叶农业总产值达953.6亿元,茶产业增速连续十年保持在8%以上;国内茶叶消费量达140万吨,批零市场销售金额突破1500亿元。
但是,我国茶产业在国际贸易中仍存在竞争力弱、附加值低等特点。中国是茶叶种植大国,但在出口上却还是一个小国,出口均价仅为最高水平的九分之一。其中,云南省茶园种植面积达580亩,采摘面积472万亩,产量27万吨,综合产值约223亿元。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二名,产值亿元以上的茶企达20户。虽然云南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产茶大省,但茶产业仍存在资源利用率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种植规模优势逐渐弱化、茶叶生加工不够、大企业不强、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多、散、弱、小”的格局没有质的改变,依然没有走出“大资源小产业”的发展困境。
面临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发展中需要摒弃落后、低效、单一的生产方式,建立更完善的产业结构,激发更丰富的产品需求,创造更新颖的盈利模式。同时注重应用现代科技成果,积极开拓电商渠道,以工业连接农业,用科技连接企业,整合各方资源,拓展茶叶在品饮、日化、保健、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功能,应用数字化科技成果创新茶文化传播的方向,以深加工促进茶叶资源的全价利用、跨界发展,推动中国茶产业发展实现战略突围。
围绕扩大效益和增收做文章
我国的产茶区都处在山区,茶业已成为当地农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对于解决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这几年来,我国茶叶产量持续提升,消费人群也持续增长,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茶行业中流传着的“7万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的说法也暴露出我国茶业发展的一些短板。我们不能单纯追求产量和面积增长,应围绕扩大效益和增收做文章,这才是中国茶产业的出路。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茶叶由于品牌化程度不够,市场渠道缺乏,企业竞争停留在初级层面。中国茶叶都作为原料茶流入了国际市场,这样的茶叶交易活动价位低、效益弱。这说明我国的茶叶在国际化上还不够成功。中国的茶叶要做大、做强,还要走出去,一定要平衡好科技和文化这两翼的力量。在文化上,要传承文化、发扬精华,还要归纳、整理出一套国际上可以通行的评判标准,让国外消费者能全面地认识中国名茶,了解茶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在科技上,我们要融合古今中外的茶叶科技,构建中国特色茶叶科技体系,这是需要政府、企业、科技专家与农民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科技创新是大势所趋
2013北京国际茶业展中,组委会共组织了300多家参展企业,占展会总面积近九成的特装展位令展会现场光彩夺目。前来参观的人们,足不出馆便可杯盛世界名茶,置身一室亦能遍览国际茶俗。展会同期,还举办了40多场丰富的茶事活动。这些活动内容新颖,融观赏性、体验性于一体,贯穿茶文化于其中,让观众们不仅直观感受了茶,更从心中体会了茶的精神内核。
展会期间,各参展茶企不仅带来了优质茶叶产品,还将茶界最新的经营理念、生产技术、科技成果云集于此。除了传统的热点――― 电子商务、速溶茶饮、茶食品外,伴随信息技术发展应运而生的微博营销、以及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便携易泡茶杯、新型分茶器等也集中亮相,令众多观众耳目一新。
茶消费带动全新生活理念的变化,也是此次茶展的一大亮点。参展企业不再局限于茶叶产品,而是遍布整个产业链,从古朴典雅的茶服,到创新饮茶方式的分子速溶茶,以及融种茶制茶泡茶于一体的网络茶游戏,无不令观众感受到全方位的茶的洗礼。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茶叶深加工的逐步发展,将吸引更多的企业、机构、组织,积聚更为壮大的科研力量、生产资料、资金实力,使茶叶深加工成为茶产业创新的主要方向。随着时代进步和消费市场的成熟以及大资本的介入,更多元、更经济、更紧密和互为依托的营销模式已经影响到我国茶产业的发展轨迹,展现出注重协作、理性发展的新趋势,跨领域的体制创新将为2013中国茶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与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