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伟平展示易贡茶场推出的高端茶。
本版文、图 信息时报记者 陈堂安
2010年,广东省新增西藏林芝地区易贡茶场为佛山市对口援助单位。同年7月,广东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入藏援助易贡茶场。到今年7月15日,这批援藏干部3年任职到期。为了解这些年来易贡茶场的援助情况,时报记者随采访团深入西藏林芝地区易贡茶场。据了解,在众多援藏干部的努力下,易贡茶场年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1800元增至2012年的4100元,易贡茶场实现华丽转身。
2012年3月底,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和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到易贡茶场考察并指导工作,高度评价了援藏干部所作的努力和工作。
历史
负债累累工资养老金都拖欠
据林芝地委委员、易贡茶场党委书记黄伟平介绍,在2010年之前,易贡茶场累积历史负债达2700多万元,员工的工资、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都被拖欠。由于这些问题,职工无法正常退休,干群关系紧张,群众不断上访,成为林芝地区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之一。
黄伟平说,2000年4月9日易贡曾发生泥石流,堰塞湖高达80多米,水淹茶场两个月之久,茶场农田、茶地、居民生活区、水电设施均遭受毁灭性打击。同时,由于1998年茶场改制后的西藏太阳公司挪用救灾资金3300多万元,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一直没有开展;因为疏于管理、茶树老化,导致承包经营无法开展,各村集体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而职工住房年久失修,安全隐患大,职工家里没有厕所,公共厕所也破旧不堪且缺乏消毒设施;茶场赖以与外部联系的318国道和305省道塌方严重,汽车难以通行,人员进出只能靠步行。
解决
援藏干部争取资金改善民生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援藏3年的黄伟平“临危受命”援助易贡茶场,与之同行的还有随后被任命为副场长的周喜佳。后来团队陆续扩至十几人,包括易贡茶场援藏办副主任、宣传技术办主任林永望等。
面对茶场的种种问题,易贡茶场援藏团队首先以民生问题作为突破口。由于群众饮水、用电、住房、交通等民生问题极为突出,为改变现状,茶场班子想方设法争取资金,并调动社会力量支持改善茶场民生。3年来,茶场班子争取到支持资金7000多万元,其中佛山市政府拨款6000多万元,社会各界资金1000多万元。
用电问题曾是易贡茶场的一大难题,援藏工作组从援藏项目资金中列支345万元改造输电线路,将年久失修、故障不断的电站纳入地方电网整体改造体系。目前,电站机组已得到维修,大部分线路已更换成水泥杆,茶场用电安全隐患得以改善。针对八连和单卡村解放多年一直没有通电的情况,援藏工作组还想办法先解决这两个村的用电问题。
不仅如此,为解决人畜饮水、危旧房改造等问题,援藏工作组先期投入140多万元,修建公共冲凉房、公共厕所和电站蓄水池,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
发展
做强主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在解决民生问题后,黄伟平带领的援藏团队确立了茶场的经营和发展思路:做强主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据了解,易贡茶场有茶园2200亩,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的茶场,绿色有机茶叶成为易贡茶场发展经济的重头戏。
做大做强茶产业是茶场班子的统一认识,为提高业务水平,茶场先后组织干部职工18批共120多人次到广东省属企业和佛山市等地培训、学习和交流;到四川雅安、杭州和上海等茶叶知名产地进行考察,参观了嘉竹集团、西湖龙井等茶园,学习茶叶加工和制作技术;邀请农业部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广东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西南大学等专家到茶场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提升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
目前,茶场通过自主育苗和引进茶树方式对茶园进行了大范围的改良和改造。其中,已完成茶园改造1000亩,引进茶树苗50多万株,自主扦插育成茶树苗8万株,而且还争取到福建省农林大学捐赠大红袍系列优质茶树苗1600株。
为改善茶叶生产条件,援藏工作组还优先安排援藏资金,把工厂改造为年加工5万多斤标准化茶叶的加工厂;完善产品系列,在原有的林芝春绿和易贡康砖茶基础上,新推出雪域茶极、雪域银峰和易贡云雾等高端产品,红茶试制取得技术性突破,产品“高原红”正在批量生产,填补了西藏红茶生产的空白;确保老百姓生活必须的民族茶生产,2012年大茶(民族茶)鲜叶产量突破50万斤,比2010年增加了约42万斤。2010年易贡茶场茶叶产量为1.5万斤,2012年产量达到了5.5万斤。
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广茶叶,易贡茶场创建了茶叶品牌。2011年,易贡茶场成功注册了“雪域茶谷”商标,积极做好品牌推介工作,多次到广东举办茶叶推介会和参加首届广东(佛山)安全食用农产品(000061,股吧)博览会,开拓茶叶销售市场。
成绩
茶场年人均收入增至4100元
在黄伟平、周喜佳等援藏干部的带领下,加上易贡茶场党委副书记、场长江秋群培,副场长朗聂、朗色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易贡茶场实现华丽转身,超额完成了援助任务。
据统计,2012年易贡茶场茶叶产量为5.5万斤,年总产值从2010年的350万元增至1000万元;集体收入从2010年的55万元增至300万元;2012年职工人均收入达到8100元;全场年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1800元增至2012年的4100元。
记者手记
万水千山
方显援藏英雄本色
笔者从业十余年,去过的地方不少,参与过的报道也不少,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采访细数起来却寥寥无几。而此次赴易贡茶场采访,是笔者从业以来最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
首先,林芝机场环境让笔者记忆深刻。当飞机下降穿行在狭窄弯曲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中时据称此飞行航道最窄处距离峡谷两侧山脊不到4公里,是国内飞行程序制定最复杂、飞机起降难度最高的机场,也是世界上最难飞行的机场之一连绵不断的高山峻岭让人感觉宛入仙境,让人疑似梦中,反而让人忽略了飞行的凶险。
其次,通往易贡茶场艰险之路让笔者久久不能忘怀。在笔者还没有适应过来时,就开始了7个多小时颠簸艰难的长途旅程。绕过海拔4700多米的色季拉山口,穿越无数老司机都恐惧的318国道的“通麦天险”此处号称“世界第二大泥石流”,沿线山体土质较为疏松,且附近遍布雪山河流。一遇风雨或冰雪融化,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
曾经有一段长达几十公里的旅程中,路上都只有一车道,左边是悬崖峭壁,右边是百米深渊,汹涌澎湃的雅鲁藏布江向我们袭来。如果运气不好,很可能就会遇上泥石流和塌方;稍有不慎,车子就会掉入雅鲁藏布江。尤其是在狭路中会车时,看到车轮一点点地往前挪,轮子距离悬崖仅20厘米……如此近距离地感受生死,那种体验,真的令人永生难忘。
而最触动我心灵深处的是,像黄伟平、周喜佳、林永望这样的援藏干部,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了整整3年。所以,当我们到达易贡茶场露营地,随行采访团负责人请我们留言时,笔者写下了“万水千山,方显援藏英雄本色”的字句。笔者由衷地敬佩,这些勇于援藏的人们。
名词解释
易贡茶场
“易贡”,在藏语中意为“美丽”。易贡茶场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境内,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是西藏唯一的产茶地区,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茶场。易贡茶场始建于1966年,当时部队官兵响应党中央“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号召组建而成,至1978年隶属农垦部队,实行部队式管理。
易贡茶场现有人口1337人,其中藏族占99%,茶场下属有4个连队、1个卫生所和两个办事处(分别位于八一镇和拉萨),现有茶园约2200亩,年产茶5.5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