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产业信息网4月17日讯 据中新网消息: 一大早,浙江省新昌县镜岭镇的茶农刘国能就担着自家的大佛龙井赶到了位于该县的中国茶市。今天是2014年中国茶叶大会暨第八届大佛龙井茶文化活动的开幕式,刘国能盼着新茶能乘上东风卖个好价钱,他说:“家里有30余亩茶园,现在每年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
刘国能自小就上山摘茶叶,当时新昌茶农家家户户做的都是被誉为软黄金的圆形绿茶——珠茶,是历史上负有盛名的外贸产品。可惜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茶叶统购统销取消,珠茶效益下降使新昌数万茶农纷纷砍树弃茶。
痛定思痛,新昌人开始解读起茶叶市场,根据市场来谋出路。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茶农开始发展名优茶,推出了圆改扁的名茶战略,将圆形的珠茶改为扁形的龙井茶。大佛龙井在那个时期应运而生。
茶农俞振国就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学会了手工炒制大佛龙井的工艺,他今天也参加了新昌大佛龙井茶王大赛,将摊青、杀青、揉捻、烘培等炒茶的传统工艺传承至今。
“春茶采摘不等人,青叶的炒制更是不等人。”俞振国一边和记者聊天,一边还不停歇地在140-150度的炒锅中翻炒茶叶。大约半小时后,俞振国就炒制出一锅形状扁平光滑,色泽绿翠匀润,口感鲜爽甘醇的大佛龙井,满足了围观者的视觉、嗅觉和味蕾。
“近年来,新昌每年都举办茶王大赛,主要目的就是强化广大茶农茶人的质量意识,维护大佛龙口的质量品牌。”新昌县委常委潘启富说。
据悉,为了保持、稳定和提高大佛龙井的质量,新昌县早在1998年就实施了大佛龙井茶省级地方标准,1999年成立了名茶质量监督站,对该县名茶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全程监控。2004年,新昌大佛龙井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
名茶产业的发展带动茶机、保鲜剂、包装、商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链总产值已超16亿元,从业人员18万人,占新昌县人口的42%。
新昌创名牌、拓市场、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发展模式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被誉为“新昌模式”。
茶农们在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山山岭岭全都种了茶。据统计,新昌县茶园总面积12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7.97万亩,无性系良种率达66.4%。大佛龙井茶等名优茶产量4055吨,产值6.73亿元,占全县茶叶产量、产值的90.3%和99.3%。
“我家30多亩茶园,每年仅仅茶叶收入就有10多万元。不光光是茶叶,我家里还有香榧树,也是一笔收入。”说起茶叶带来的经济效益,新昌县镜岭镇的茶农刘国能笑呵呵的。
刘国能还告诉记者,自家的茶园不光光种植着大佛龙井,还有眉茶等品种。
目前,新昌的名茶产业从一元发展走向多元裂变,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金名片。不光有享誉四海的大佛龙井,还有珠茶、眉茶、望海云茶、绿岛春韵,经过几年的开发,并成功研发了名优红茶,实施“绿+红”战略,大佛红茶系列的西山红、雪里红还有青茶类的大佛龙青也在生产研制中。去年开展红茶品牌公开征名活动,“天姥红”与“大佛龙井”一起,成为新昌茶叶红茶和绿茶的两大公用品牌,形成了以龙井茶为主,多茶类共同发展的生产格局。
目前,为了适应新昌茶叶产品结构调整及品牌建设需要建设的中国茶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绿茶)交易市场。
中国茶市位于新昌县,是一个连接全国30多个省市的50多个重点销区茶叶市场。是全国首家开通茶叶交易电子商务平台的茶叶专业市场和中国茶叶价格指数(绿茶)信息采集定点市场,去年推出可追溯电子结算系统,卖家和买家实行实名制,茶叶质量问题直接可追溯至茶农,这是新昌的茶叶向最高端经营转变。
记者从今天的开幕式上了解到,中国茶市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新昌县支行合作,将这个可追溯电子结算系统升级成为中国茶市交易和质量追溯系统。
“中国茶市的经营户手中人手一张茶叶交易卡,用于追溯茶叶质量。现在,借助中国茶市交易和质量追溯系统,我们推出了中国茶市邮储银行联名卡,新增了金融功能,商户在线上转账,在线下进行实物交易,买卖双方还可以在交易网站和手机客户端实时查询到每笔交易的茶叶来源,规避现金遗失、出现假钞的风险。”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新昌县支行副行长顾苗龙说,这一系统可以实现茶市安全溯源系统、经营管理平台、邮储商易通支付三合一。
据悉,中国茶市内的首批30家商户已经在使用这一系统,到2015年将实现在中国茶市全面使用。
回顾新昌名茶产业发展,从最初作出圆改扁的战略;从统一品牌,抓质保量的政策规范;从建设品牌,开拓市场的政策扶持;在大佛龙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的每一步,都与该县政府在茶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为密不可分。有人曾给该县政府的投入算过一笔账,发现在茶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政府的投入都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巨大效益。
目前,新昌已经制订《2011-2015年新昌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使茶业力争通过五年发展,到2015年,实现六个一目标。同时,大力实施好国际化、品牌化、标准化、企业化、现代化五大战略,把该县茶叶的先发优势转变为可持续发展优势,引入农业庄园式经营模式,推广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体验经济,挖掘新昌茶文化人文历史资源,结合唐诗之路、茶道之源,摸索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最终走向文化经营的路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