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作为一种多年生灌木型作物,其树冠密集,树幅宽大,四季常青。一经种植可连续生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现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新植的茶园3~5年就可形成茂密郁闭、小气候变幅较小的特殊生态环境,且比较稳定,使得茶园中的生物群落结构(包括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较其他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种类和数量也丰富得多。茶园生态系中的茶树、茶树病虫种群和天敌种群,它们彼此间通过食料(营养)的关系相互依存和制约,使得各种种群间在数量上趋于相对平衡。但是,这种处于相对平衡的种群关系往往由于一些外来因素的干扰而受到破坏。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栽培措施的变革,使茶园生态环境趋于简单化,有利于某些病虫的流行和扩散;普遍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尤其是大量偏施氮肥,改变了茶树体内的碳氮比例,引起吸汁类害虫暴发;在茶园病虫防治上只注重病虫本身而忽视茶园环境的作用,多依赖化学农药而忽略其他措施的协调,多采取治的手段而忽视防的措施,致使茶园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不易恢复,引起茶园病虫区系发生变化,害虫种群往往容易迅速发展并暴发成灾。
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就是在了解和掌握茶园这种特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从害虫、天敌、茶树及其他生物和周围环境整体出发,掌握各种益、害生物种群的发生消长规律及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以茶树为主体的,以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调控作用,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等有害生物滋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在防治目标上,以保持生态系的平衡为基础,将病虫的数量控制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而不是完全消灭病虫害;在防治措施上,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有机协调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四者之问的关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发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合理运用化学防治技术,将各项防治措施对茶园生态系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