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茶叶加工企业5家,拥有灵华山、井岗峰、金庐陵、茗如玉、六一居等众多白茶品牌,其中江西灵华山白茶开发有限公司成长为省级龙头企业,“灵华山”白茶荣获江西省著名商标;
自2006年参赛以来,在由世界茶联合会主办、两年一届的国际名茶评比中,连续四届获得金奖;在“中茶杯”、“中国名茶”、“江西绿茶”等众多评比中,也是特等奖、一等奖、金奖的常客,深得专家、客商和消费者好评;
……
仅仅11年,永丰白茶产业就从无到有,迅速成长为该县活力十足、产值过亿的农业支柱产业,扮绿了荒山,带富了农民,演绎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融共赢的神奇。
万亩荒山披绿妆
如黛的茶山连绵起伏,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欣赏青山千行绿,穿行纵横阡陌间,清明前后,鹿冈乡李家村2300亩白茶基地成了人们踏青的好去处。
然而11年前,这里却是荒山野岭。土地贫瘠,杂草丛生,有的地方甚至裸露出大片的黄土地。2004年,浙江客商汪来祥严格调查实地气候条件,放弃房地产投资,从浙江安吉引种珍稀白茶,让一座座荒山披上了绿妆,彻底改变了这里的面貌。
永丰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8℃,十分适宜白茶的生长。在发展白茶产业的过程,该县坚持“产业园区化、园区景观化”的理念,立足适度规模、便于休闲,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引导客商向荒山、滩涂地进军,建生态茶园、休闲景区。该县大力实施“村村通、组组通”交通工程,水泥路、柏油路穿行崇山峻岭间,直达各个村落、各个生产基地。路通了,昔日的荒山坡成了“香饽饽”,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也推动了白茶产业的发展壮大。
目前,全县鹿冈、七都、罗铺、恩江等地已建立了5个白茶种植集中连片基地,全县白茶种植面积达1.3万亩,个个基地都绿色如茵,成了市民喜爱的景点。
数千农民奔富路
灵华山下两旗新,腻绿长鲜清谷春。清明前后的20多天是采茶的最好时机。白茶的采摘标准非常严格,无法机采,全靠人力,且必须是两芽一叶或一芽一叶,俗称“两旗一枪”或“一旗一枪”。时间短、要求高,采茶季节,全县的万亩白茶基地需要大量的季节性采茶工,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不菲的劳务收入。
鹿冈乡贯田村港边村组今年59岁的邹美莲是采茶女工中的熟面孔,自2006年白茶开摘以来,她已经在这里采了10个年头的茶。“30元一斤,每天可以摘上三四斤,一个采茶季节下来,我这个老婆子都有3000多元的收入。”据了解,仅鹿冈李家山白茶基地,高峰时采茶工上千人,公司一年仅支付采茶工工资就高达400多万元。
与邹美莲不同,农民李佑良在企业从事的是生产管理的岗位。企业落户以来,李佑良利用当地人的身份帮助流转山地,组织采茶工、修理机械设备、后勤管理等,11年的耳濡目染使得这个以前不知白茶为何物的庄稼汉成为了公司的多面手,他的工资也一路看涨,目前工资3至4万元/年,超过了村里大多数的打工者。
白茶产业的兴起为附近村民提供了一条新的致富门路。除采茶外,人工除草、施有机肥、炒茶、制茶、搬运等,每一项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县1.3万亩白茶基地吸引了4000多位农民从事茶叶产业相关工作,每年劳务收入近2000万元。
墙外奇葩墙内香
一个有趣的现象,永丰的白茶引自浙江安吉,然而上海一家权威检验机构比较性检测表明,永丰白茶在氨基酸含量上竟高于安吉白茶这个“老本家”。
不仅品质更优,与安吉相比,永丰白茶白化时间更早,单个基地规模更是让安吉的茶叶企业望尘莫及。地域与作物结合的“相见恨晚”,政府与企业的“相濡以沫”,造就了永丰白茶“墙外奇葩墙内香”的神奇,也为永丰白茶产业迅速发展,白茶产品频频获奖、声名鹊起提供了很好的注脚。
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奖励扶持,解决各白茶基地资金难题,水利部门筹资100多万元为茶园装上了滴灌设备,部分茶园开始实现自动浇灌,农业部门为茶园安上太阳能杀虫灯,减少了农药的用量,提高了白茶的品质,税务、工商等部门上门服务,为证照申请、品牌创建等提供方便。
企业一旦与村民发生纠纷,无论多晚,第一时间总能见到乡镇干部的身影。采茶季节,乡镇干部放弃节假日,四处联系采茶工人,解决企业用工燃眉之急。
……
从栽下第一株白茶苗起,该县就把它确立为一项新的农业支柱致富产业,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其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县乡两级领导经常深入白茶种植基地进行现场办公,就地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关部门对白茶种植基地和生产企业进行蹲点帮扶,积极排解白茶种植投资方在山岭、建厂征地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在政府的帮助下,经过10多年的优选优育,永丰的白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模优势、品质优势、品牌优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日显。目前全县白茶种植基地集中连片面积最小1600亩,最大的有3500多亩,涵养了水源,优化了生态。“灵华山”、“井岗峰”、“雪滋春”等白茶产品也已渐渐为业界所认可、熟悉,吸引了浙江、江苏等地客商慕名而来,香港、澳门、上海、北京等地的进出口商也纷纷提出,要在全国各地设立出口专柜,进一步强企业,富农民。
“我的公司现在每年可产高档茶10000多公斤,中档茶5000公斤以上,效益不错。”浙江客商蔡建祥告诉笔者,鉴于广阔的市场前景和10多年来良好稳定的投资环境,下一步,企业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开发黄金芽、红茶等高中档产品,满足客户不同需求。
“荒山滩涂”变成“致富宝盆”,小白茶长成了大产业。目前全县白茶企业年产成品茶13万公斤,产值1.9亿元,有机白茶已成为该县强县富民的又一张生态名片。